袁譚敗退回南皮,袁尚還不答應呢!大概也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袁譚,所以他領兵追擊而來,袁譚無奈,隻好硬著頭皮出戰。雙方展開一場惡戰,結果不出所料,袁尚大勝,袁譚繼續逃跑,一路跑到平原縣。袁尚“宜將剩勇追窮寇”,緊追不舍。
在譚、尚激戰的時候,很多人都出來勸架,既有袁氏集團內部有頭有臉的人物,也有其他割據勢力的老總,劉表就曾分別給袁譚、袁尚寫信,曉以大義,希望他們能捐棄前嫌,齊心合力。譚、尚二人這時倒很心齊,不約而同地拒絕了所有人的良言相勸。其實兄弟相爭不是袁譚、袁尚這一代人才有的,他們的父輩也有過這樣的不良紀錄,當初袁紹和袁術打得也很激烈。不過老一輩人也有自己的底線,那就是無論怎麼打,都沒想過要對方的命。可是到了袁尚、袁譚這一輩,就沒有這樣的底線了,都想殺了對方,收編對方的人馬。據說人心一代比一代險惡,看來這就是個例證。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心態,雙方的廝殺才更激烈、更凶險。
現在袁尚氣勢洶洶圍攻袁譚,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袁譚一敗再敗,無計可施。就在這時,他的謀士郭圖給他出了個“好主意”。郭圖建議袁譚投降曹操,讓曹操幫忙攻打袁尚。這樣既可以擊敗袁尚,又可以趁機收編袁尚的殘兵,擴大自己的實力。
兄弟相爭本來就讓人扼腕,現在為了打敗對方竟然不惜與敵人勾結,真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袁譚一開始也覺得此舉不妥,沒有同意,可是後來不知道怎麼想的,他又批準了這個建議。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郭圖,不知道這個同誌是能力有限還是另有打算,這個建議提得確實很奇怪。他隻想到擊敗袁尚後己方可以趁機擴充實力,卻忘了如果擊敗袁尚,真正的大贏家是曹操,人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郭圖這個建議雖可以解決燃眉之急,卻引狼入室,惹來了更大的危機。縱觀郭圖在袁氏集團的表現,感覺該同誌作用重大,勝過了十萬大軍——當然是為曹操省下了十萬大軍,他的很多建議不被采納便罷,一旦被采納,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曹操。真搞不懂他是怎麼想的,難道是曹操方麵的高級臥底?
袁譚同意了向曹操請降的建議,但派誰去辦這件事呢?有了逢紀出使被殺的例子在前,大家對出使敵營的差事都不敢冒。郭圖雖然提出了這個建議,卻也不願出使曹營,不過他提出了一個合適人選——辛毗。
辛毗字佐治,是袁譚手下大謀士辛評的弟弟。可不要以為辛毗是借了哥哥的光才擔此大任,辛毗本身的能力就很出眾。當初他與哥哥一同投奔袁紹,遠在千裏之外的曹操也聽說了辛毗的名聲,曹操當時官任司空,就以朝廷的名義征他來做官。可是辛毗已經到了河北,無法從命。這件事雖然沒能辦成,但曹操對辛毗的賞識卻被大家看到了,所以現在郭圖一提出辛毗,袁譚立刻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