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選擇逢紀出這趟苦差,我們不得而知,但似乎不是《三國演義》裏說的那樣,袁尚為了穩住袁譚而把逢紀作為抵押交給袁譚,最大的可能是袁尚派逢紀去解釋、說明不能發救兵的原因。袁譚本來就看著逢紀別扭,他手下的重臣郭圖、辛評也一直與逢紀不睦,早有相害之意,看來逢紀這趟公出真是凶多吉少。
大概袁譚對逢紀的解釋並不滿意,於是他繼續向袁尚要求增兵。這時袁尚身邊隻剩下審配一個謀臣了,兩人一商量,覺得還是不能給袁譚增兵,因此又一次拒絕了袁譚的請求。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此舉一定會給逢紀帶來不利影響。逢紀曾在袁紹麵前進言保下了審配,審配因此對他心存感激,從而還捐棄前嫌,與他結為好友。此時逢紀的處境與當初的審配相似,按說審配應該發一言而救之,我們不知道袁尚與審配商議的過程,無法確定是否有人考慮過逢紀的安全問題,但卻知道最後的決議:袁尚拒不發兵。
袁譚可不是好欺負的,得知袁尚不發救兵的消息後大怒,毫不猶豫地下令處決了逢紀。平心而論,其實這件事和逢紀關係不大,袁譚這樣做有點“張公吃酒李公醉”、遷怒於人的意思,逢紀是在代人受過。不過話又說回來,誰讓逢紀是袁尚的得力幹將呢?譚、尚之間早晚會爆發一場大戰,袁譚當然要及早下手產出袁尚的羽翼。隻是可憐了逢紀,這個曾在袁紹麵前頗為得寵的謀士,到頭來卻死在袁紹兒子的手裏,他費盡心機鏟除異己、為自己營造的大好形勢也就此斷送。其實說到底這事還怪他自己,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卷進帝王家最為凶險的奪嫡之爭。
這時曹軍已經渡過黃河,準備進攻黎陽了。袁譚又一次向袁尚求助,這一次袁尚終於派出了救兵。這是何苦?當初為了不發救兵把逢紀都搭進去了,現在曹操大兵壓境,袁尚迫於形勢不得不發兵救袁譚——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隻是可惜了逢紀。
袁尚雖然終於發兵了,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擔心袁譚趁機把自己派去的兵據為己有,不放心讓別的將領帶兵,幹脆親自帶兵增援黎陽,留下審配鎮守鄴城。袁尚懷著這樣的心思開赴前線,他能打勝仗嗎?
譚、尚各懷心腹事,有勁也不往一處使,哪裏是曹軍的對手?很快就敗下來了,他們隻好退守黎陽。曹操下令猛攻,沒多久就攻下了黎陽。這一仗從建安七年九月一直打到建安八年三月,寫到這裏發現《三國誌魏書六卷》一處疑似錯誤,原文是:“尚自將兵助譚,與太祖相拒於黎陽。自二月至九月,大戰城下,譚、尚敗退”,這裏的時間可能是筆誤,寫錯了,從其他的史料記載分析,應該是前一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怪不得當初看了幾遍都看不懂!
袁譚、袁尚在被包圍前先逃了出來,一路狂奔逃回鄴城。曹操哪裏肯放過他們,隨後追擊而至。當時鄴城是袁氏集團的政治中心,相當於首都,因此曹操也很想一鼓作氣拿下鄴城。鄴城是袁尚的大本營,他逃回來了,但袁譚可不敢跟他進鄴城,所以袁尚隻能獨力與曹操展開鄴城爭奪戰。《後漢書》記載,雙方在城下展開激戰,出乎意料,此戰袁尚大勝,曹軍被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