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2 / 2)

袁譚、袁尚兩人合兵打不過曹操,現在袁尚自己卻擊敗了曹操,真是怪事。這大概是兩人聯合時,袁尚不但要對付曹操,還得對自己的哥哥加著小心,防止他背後捅刀子,現在獨力應戰反倒可以一門心思地對敵了,所以能夠取勝,這就是典型的一加一小於一。當然還有個原因,那就是袁尚在鄴城的勢力要遠大於在黎陽的。

曹操也愁,這都打到鄴城了,怎麼還打不過袁尚了?思來想去,最後決定采用謀士建議:回兵。這樣就可以留出空間讓袁譚、袁尚火拚,等他們拚得差不多了,再回來坐收漁翁之利。袁譚、袁尚就好像一把濕沙子,握到手裏,施以外力的時候他們會凝聚成形,但手一鬆開,就立刻散開了。於是建安八年五月,曹操留下一部分人馬守黎陽,自己率大軍兵回許都。

曹操此舉真是個天才的主意,譚、尚二人的反應他基本上預測對了。不出曹操所料,袁譚、袁尚果然利用有限的時機,抓緊時間開始火拚。說曹操的預測“基本”正確,是指他沒有料到譚、尚二人會如此之快就開始火拚,曹操大軍還沒渡過黃河,這兩人就開打了。

曹操剛一退兵,袁譚就派人來見袁尚。他的使者一共說了兩件事:一、袁譚之前所以敗給曹操,是因為“鎧甲不精”,因此要求袁尚補充軍資;二、曹軍撤兵,人心思歸,應該趁機追殺,“及其未濟,出兵掩之”,就是“半渡而擊之”的意思。袁譚的要求半公半私,但出發點或者說借口則完全是從大局出發,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可袁尚同誌眼裏也不揉沙子,要追擊曹操就得先給袁譚補充軍資,等補充完軍資,曹軍早撤過黃河了,還追誰去呀?誰知道你拿著這些軍資打誰呀?不行,這兩個要求都不能批準!

袁譚聞訊大怒,還沒等他有所表示他的大臣郭圖、辛評就來起哄。他們對袁譚說,當初你老爸本來應該立你為嗣,可後來卻讓你外任青州刺史,使你沒能繼承大位,現在袁尚得立,你還得聽他的。你知道嗎,當初放你外任都是審配的主意!看來郭圖、辛評對審配的仇恨還挺深,袁譚、袁尚都鬧到這份了,他們還不忘給審配湊材料。

當年被袁紹放外任是袁譚心裏最大的痛,那是他失寵的開始,也是他丟掉儲位的標誌。平時身邊的人誰也不敢提這件事,袁譚自己也不願想,現在郭圖、辛評一提這件事立刻就把袁譚的火勾起來了。他當即起兵攻打袁尚。

史書中對此戰的經過沒有記載,隻是提了一下戰鬥結果,《三國演義》卻有簡單的介紹,“尚親冒矢石,衝突掩殺”,毛宗崗對袁尚表現的點評是“戰操何其怯,追兄何其猛”。老羅真是高人,隻用了九個字就把“窩裏鬥”悍將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一戰袁譚打敗,隻好引敗兵退回到南皮,也就是今天的滄州。

怎麼昨天加精落下一個?得趕緊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