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攻陷鄴城後沒有自己留下以美貌著稱的大美女甄氏,而是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雖然是換湯不換藥,但比起他平時的作風可以算是大有進步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老曹同誌應該受到表揚,可偏偏就有人還拿這件事做文章。
《魏氏春秋》記載,孔融知道這件事後,給曹操寫了封信,提到周武王伐紂之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古人做學問講究的就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如果誰能在聚會上說出一個別人不知道的典故,那可足夠拽上一陣子了,但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偏偏某一個人不知道,那他以後在大家麵前可就太不起頭了。曹操也是做學問的人,也讀過不少書,可是沒見過孔融說的這段記載。孔融多大學問啊,多大名聲啊?曹操也沒多想,還以為人家一定是在什麼古籍上看到,孔融是孔子後裔,如果他能看到什麼秘本古籍也不奇怪。於是他就在和孔融見麵時就問起了這事——曹操還是非常虛心好學的。沒想到孔融卻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鬧了半天是在拐著彎諷刺曹操。
曹操得了鄴城,鎮守並州的袁紹的外甥高幹一看形勢不妙,立刻投降了,曹操為了穩定軍心仍然任命他為並州刺史,還駐紮在並州。
在曹操攻打鄴城的時候,袁譚看袁尚一敗再敗,就趁火打劫,率兵猛攻袁尚,一路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袁尚剛剛被曹操擊敗,連印綬節鉞都丟了,哪有力量抵抗窮追猛打的哥哥?袁譚得理不饒人,再三緊逼,一直打到中山。袁尚見勢不妙,隻好棄城而走,跑到故安投靠他的另一個哥哥、袁氏三兄弟中的老二,也就是甄氏的“前夫”袁熙。袁譚趁機收編了袁尚的殘兵,實力大增。
說袁譚實力大增隻是和他自己之前相比,其實擊敗袁尚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曹操。當初袁譚派辛毗請降,曹軍陣營裏很多人都懷疑袁譚投降的真實目的,曹操雖然動搖過,但最後還是決定受降,他說袁尚被擊敗袁譚當然會從中獲利,但不如我們受益多,“尚破我盛,何弊之乘乎”?
袁尚被擊潰,一時之間難以複原,暫時可以不用顧忌他了,下一個就該輪到袁譚了。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在袁譚偷偷摸摸給呂曠、呂翔送來兩顆將軍印的時候,曹操就動了殺機,想幹掉他了。其實客觀地說,袁譚請降也好,曹操納降也好,雙方都是各取所需,說白了就是互相利用,而且大家對此都心知肚明。所以袁譚拚命趁機發展勢力,所以曹操一得空就開始攻打袁譚。
不過袁譚現在是曹操的盟友,就這麼發兵過去似乎影響不太好。沒關係,這點小事當然難不倒曹操,他找了個借口與袁譚斷絕關係,然後才發兵。這個借口是什麼,《三國誌》沒有細說,隻是說曹操給袁譚寫了封信,指責他違背約定,大概就是在分配袁尚的戰利品、土地、人員上袁譚“負約”。由此可知,曹操、袁譚早就對袁尚被擊敗胸有成竹,而且還確定了分享戰鬥成果的方案。當然也可能什麼都沒有,這些隻是曹操翻臉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