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1 / 2)

高幹聽說曹操親率主力來討伐自己,知道力不能敵,當時就想棄城而走,可他還不願意丟下手裏的壺關口,於是高幹作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他留下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自己則親自去找另一個少數民族匈奴的首領求救。其實雖然是求救,但也不一定非得高幹親自去,這很可能是他扔下部隊獨自跑路的一個借口。在敵人兵臨城下的緊要關口,作為主帥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離開前線,無論高幹的理由是什麼,他的離開都是對部隊士氣的極大打擊,事實上高幹一月份前腳剛走,三月份壺關口就失守了。

高幹見到匈奴單於說明來意,匈奴單於一點都不傻,他可沒上高幹的當,曹操現在多大勢力啊,誰願意招惹他?所以單於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了高幹,這一下高幹可是走投無路了,匈奴不肯發兵讓他前進不得,壺口關失守等於是斷了他的退路。萬般無奈之下,高幹隻好去投奔荊州的劉表,這時他身邊隻剩下“數騎”了。這一行人馬還沒到荊州,就在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捕獲,高幹隨即被斬。王琰就憑著高幹的人頭被曹操封為侯爵。斬殺袁譚的那幾位在史書上沒能留下姓名,王琰卻能,這一方麵是他的功勞確實很大,另一方麵則借助於他妻子的功勞。《典論》記載,王夫人在得知王琰一下子成了侯爵後,不喜反悲,在屋裏大哭,因為她覺得王琰富貴後一定會納妾,自己要被冷落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統大軍北征遼西三郡烏桓。出征前陣營內部就有很多人反對這樣做,他們認為袁尚已經被打得這樣慘,他投靠烏桓也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反倒是荊州那裏有些不妥。一旦我們深入北方,劉備必會勸劉表偷襲許都,那可很難辦。隻有謀士郭嘉料定即使劉備提出這樣的建議,“表必不能任備”。曹操認為郭嘉的觀點很對,於是進討烏桓。

其實這裏還有一個原因讓曹操不得不立刻進兵追繳袁熙、袁尚。烏桓的實權人物蹋頓不但與袁紹關係密切,而且還有和親之好,算起來蹋頓與袁尚袁熙還是親戚,因此很痛快地收留了二袁。收留就收留吧,蹋頓還經常由塞外進兵,騷擾塞內。更可怕的是,《後漢書》記載,當時袁紹的舊部,即“幽冀吏人”們紛紛跑到烏桓投奔袁尚,前後共有“十萬餘戶”。大家看仔細了,不是十萬餘人,是十萬餘戶!可見袁紹經營河北多年,實力不可小覷,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袁紹死後,那些忠於袁紹的“吏人”便開始效忠於他的接班人,不遠千裏,拉家帶口前來投奔。眼看著袁氏集團又要死灰複燃,這是曹操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他決定斬草除根,立刻征討烏桓。

統一了內部意見後,曹操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一路上太難走了,盡管事先曾開鑿了兩條河:平虜渠和泉州渠,但後來還是沒有路了。曹軍士卒不得不“塹山堙穀五百餘裏”,開山為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來到柳城。柳城是蹋頓的大本營,他和袁熙、袁尚等人當時都在城中。曹軍距柳城還有二百裏的時候就被發現了,於是蹋頓等人領兵出戰。

建安十二年八月,雙方在白狼山相遇。這一戰蹋頓是有備而來,但對曹軍來說則是一場遭遇戰,曹軍事先並不知道蹋頓已經在這裏擺開了戰場,看來偵查工作沒有做好,這可能也與地形不熟有關。曹軍發現敵人後不禁大吃一驚,“左右皆懼”。這是因為當時曹軍的大部隊都在後麵,先鋒部隊因為要開道所以攜帶的戰具很少,重裝備就更少了,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和有備而來、嚴陣以待的敵人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