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1 / 2)

曹操趕跑袁尚、斬殺袁譚,已經基本上控製了冀州全境,從此開始涉足黃河以北。曹操在對待袁譚殘部的態度上,與對袁尚那次大不相同,收起了溫文爾雅的心腸換上了猙獰的麵孔,開始了大清洗。袁譚的得力幹將郭圖被殺,《後漢書》對郭圖的被殺一筆帶過,沒有詳細介紹,也沒有交待曹操對他是否有過與對審配、沮授一樣的一番輔以武力威脅的勸降,大概曹操對他也不感興趣,沒打算將他收為己用。袁譚的妻女可不像甄氏那樣幸運,她們根本沒有攀高枝的機會,直接被押往刑場,盡數處決。

還是在這一年,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的正月,袁熙手下的大將焦觸、張南反叛,響應曹操,舉兵攻打故安。這時的袁尚因為被大哥袁譚打敗,隻好來投奔二哥袁熙,現在正與袁熙在一起。哥倆一看叛軍聲勢浩大,根本打不過,隻好棄城而走,逃往遼西投“幽州刺史”烏桓觸去了。

順便說一句,這個“幽州刺史”是烏桓觸自封的,屬於沒有朝廷序列號的盜版。烏桓是當時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是一直以來讓漢朝中央政府十分頭疼的邊境不安定因素,本書《曹操》一章對漢朝時烏桓的興衰以及卷入曹、袁之爭的原委都有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這裏就不贅述了。前文曾提到袁紹自己製定的爭奪天下的大致方針:“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這裏的“兼戎狄之眾”指的就是團結、聯合北方的少數民族,其中就包括能征善戰的烏桓。盡管袁紹的最終目的是利用這些少數民族為自己打天下,但實事求是地說,他的民族政策在客觀上製定得很正確,執行得也很到位,所以在袁紹主政時期,他確確實實得到了這些少數民族的認可、支持和擁護,也因此,袁熙、袁尚才會在走投無路時逃往烏桓。

當然,在這些對袁紹臣服的少數民族中,有的人是真心實意地擁護他,有的人則是迫於袁紹強大的實力不得不如此。前者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忠實的朋友,後者則僅在袁紹強大時可以結盟,一旦袁紹被擊敗,強大一時的勢力土崩瓦解,這些人也就不再是朋友了。袁熙、袁尚很不幸,這回他們投奔的烏桓觸就是後一種人。

烏桓觸此時已經決定“背袁向曹”了,他帶領手下大小官員,“陳兵數萬”,殺馬為誓,大家一起宣誓背叛袁氏投降曹操。為什麼要“陳兵數萬”?看來有點強迫的性質,因為袁紹經營河北這麼多年,在少數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號召力,烏桓觸擔心此時“背袁向曹”會有人站出來反對。烏桓觸帶頭第一個盟誓,然後各級官員按順序一個一個來。這當中可能也有不願意這樣做的,可是在重壓之下也不得不違心地盟誓。隻有別駕韓珩說出了心裏話,他說,我們受袁氏父子厚恩,現在袁氏敗了,我們不能相救就已經很對不起人家了,現在要“背袁向曹”,說啥也不能幹!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還好烏桓觸也沒難為他,可是也沒聽他的。該起義起義,該盟誓盟誓,一點不耽誤。雖然韓珩沒能阻止烏桓觸,但從他的表現上至少可以看出袁紹在少數民族問題上下的功夫。韓珩當時的官職是“別駕”,“別駕”本意是指領導出行時,座車旁邊的那個位置,也就是副駕駛,後來引申為官職。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與領導關係密切的職位,也是一個重要官職,項飛把它理解為省一級政府的秘書長。袁紹能把工作做到“別駕”這一級別,可見他對統戰工作多麼重視,下了多大功夫。當然,韓珩能在這種時候為袁氏父子說話也與他的為人有關。從《先賢行狀》的記載看,韓珩確實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字子配,代郡人,“清粹有雅量”。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對他也很尊敬,烏桓觸投降後,曹操多次招韓珩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