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2 / 2)

袁熙、袁尚見這裏不歡迎他們,隻好繼續跑路,這回他們去投奔遼西烏桓的另一個首領——蹋頓。蹋頓可是當時烏桓的實權人物,也是袁氏家族的真朋友,他明知收留袁熙、袁尚可能會招致曹操的報複,可還是決定收留他們。

《三國誌》說曹操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後實力大增,“天下莫敵”,此次河北之行,更是兵鋒所指無不披靡,就連縱橫冀州多年的黑山黃巾軍首領張燕也率眾來降,曹操大喜之下封他為列侯。可是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或是感恩袁紹、為他報仇,或是本來就看不慣曹操,紛紛起來與曹軍作對。曹操既然大老遠來了,就不能坐視不理,於是打起精神逐個對付,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就開打。這番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很有成效,曹操逐漸平定了黃河以北。

就在曹操忙於北方事務的時候,袁紹的外甥、並州刺史高幹反叛了。他抓了曹操派來的上黨太守,據守壺關口,“以州叛”。高幹為什麼反叛,史料沒有記載,但個人感覺可能是受了袁譚被殺的刺激。當初高幹投降曹操時,袁譚正與曹操結盟,既然袁紹的兒子都能成為曹操的盟友,他這個袁紹的外甥應該也沒問題。可是沒多久曹操就與袁譚翻臉,袁譚隨即兵敗被殺,這讓高幹大受刺激,從而也開始懷疑曹操對待降將,尤其是他這樣的袁紹近親的態度。於是他決定趁曹操在北方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反水。

其實當初高幹投降曹操也是為形勢所迫,不是真心臣服,這一點曹操也很清楚。雖然曹操仍然任命他為並州刺史,但這隻是收買人心的權宜之計,曹操對他並不放心。這回正好可以借機一並收拾掉,一勞永逸,永絕後患。不過高幹選的這個時機太好了,曹操實在抽不出身,隻好派樂進、李典帶兵前往討伐。

雙方一接戰高幹就敗了,他幹脆退守壺關口,說啥也不出戰了。樂進、李典一通猛攻,但高幹依險據守,負隅頑抗,這哥倆費了好大勁,始終也沒能攻下來。轉眼到了第二年,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同誌終於騰出手來了,於是他親統大軍轉戰千裏來討伐高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