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1 / 2)

袁熙、袁尚帶著幾千殘兵逃往遼東,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是土生土長的遼東人,他現在的一切都是他老爸公孫度打下來的。公孫度本是個微末小吏,後來憑借個人努力當上了郡守。他在主政遼東期間,實行鐵腕統治,大肆殺戮,勢力範圍內與之沒有深交的名門大族被他“誅滅百餘家”。後來他又“東擊高句驪,西攻烏桓”,一時之間“威行海畔”,公孫度還自稱州牧,自封遼東侯,應該說遼東這片江山是他用拳頭打下來的。

當時天下大亂,漢朝廷衰微,對地方勢力的約束大不如前。遼東本來就遠離中央政府,漢朝廷的影響力在這裏更是微乎其微,公孫度見狀,不禁有了更遠大的打算。但他在表麵上對朝廷卻謙恭有加,此舉為他贏得了漢政府的好感,建安九年,時任司空的曹操表公孫度為奮威將軍,封永寧鄉侯。但是沒多久公孫度就死了,他的兒子公孫康繼承了他的勢力集團。

公孫康掌權後,對以曹操為代表的中央政府一直“恃遠不服”。這一點不但當事雙方心知肚明,包括袁熙、袁尚在內的很多旁觀者也看得一清二楚,這也是熙、尚選擇投奔公孫康的一個原因。

袁熙、袁尚這時身邊除了自己原有的人馬,還有烏桓蹋頓一些殘兵,總共還有幾千人,這點勢力與袁氏全盛時期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但怎麼說也是一點資本,如果經營得當,憑這幾千兵馬也還是可以贏得天下的。袁熙、袁尚前一陣輸得太慘了,現在急於翻盤,所以動起了歪腦筋。哥倆在一起商議,到了遼東就找機會幹掉公孫康,奪來他的地盤和人馬,以此為資本與曹操對抗。袁尚自恃武力過人,他對袁熙說等到了遼東,公孫康一定會親自接見我們,到時“我獨為兄手擊之”。看來袁熙、袁尚真是輸急了,竟然想要在公孫康的地頭幹掉人家。

但是沒想到“英雄所見略同”,袁熙、袁尚想殺掉公孫康奪取他的地盤和人馬,公孫康也在打他們的主意,他也想幹掉袁熙、袁尚。既可以奪得他們的兵馬,還可以向曹操買好。可公孫康也有自己的擔心,他擔心曹操來襲,如果這樣的話他就隻好聯合熙、尚,一同對敵。所以在弄明白曹操的意圖前,公孫康沒有采取行動,也就沒有接見袁熙、袁尚。

再說曹操。他擊敗烏桓蹋頓後兵駐柳城,這裏離公孫康的勢力範圍已經很近了。公孫康一直對曹操“恃遠不服”,憑借的就是地理位置偏遠,遊離於漢政府打擊範圍之外,現在曹操到了公孫康的家門口,於是就有人建議他趁機剿滅公孫康,連公孫康帶袁熙、袁尚一勺燴。可是曹操沒同意,他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我還等著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人頭送來呢,就不勞師動眾了。

其實曹操也想趁機征服遼東,一勞永逸。雖然他還沒有與公孫康發生公開衝突,但這種“恃遠不服”一直都是以平定天下為己任的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可征服不止一種辦法,除了開打以外還有別的途徑,如果能兵不血刃地征服敵人豈不更好?而且曹操認為如果此時對公孫康用兵,隻怕他就要與熙、尚聯合;如果不立刻加兵,給他們一個空間,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所以曹操決定不但不進兵遼東,反倒放出風去,說是大軍就要撤回。順便說一句,這個主意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但是《三國演義》把這個功勞記在了郭嘉的身上。曹操隻說等公孫康把袁熙、袁尚的人頭送來,卻沒有向諸將解釋原因,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不明就裏,有的人還暗地裏偷偷笑話曹操,以為老大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