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第一車鐵礦煉出來,一天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排放出來的硫磺氣體,也通過冷凝的手段把硫磺收集起來了。
不過在看到收集起來的硫磺和鐵塊的時候,楊梓江人都麻了,一車鐵礦收集了差不多半車硫磺,剩下的鐵塊著實有些少了。
等到次日吃過早飯後,楊梓江便迫不及待開始製作鐵具。
首要要做的就是先把原有的青銅工具全部換成鐵具。
比如什麼斧頭、鎬子、鏟子之類,這些青銅工具開刃的地方全部都有各種大小的豁口。
青銅器具的硬度比起鐵器明顯還是差了很多。
不過鐵具也不是簡單的融化鑄造成型就可以的,像這種通過燃燒不充分的碳火置換出來的鐵塊純度過高,叫做熟鐵。
熟鐵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因為含碳量很低,所以質地很軟,強度和硬度均較低,用途不廣,隻能製造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
與之對應的生鐵則是在溫度攝氏1150到1300度的條件下冶煉出來的,出爐的時候產品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非金屬夾雜少,質地硬而脆,幾乎沒有塑性。
熟鐵的碳含量過低,而生鐵就是碳含量過高,真正好用的還得是鋼。
鋼的含碳量介於兩者之間,同時具備兩者的優點,而沒有兩者的缺點。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準備合適比例的碳粉加入到昨天提煉出來的純鐵裏麵去。
鋼的含碳比例是在萬分之五到百分之二之間,所以楊梓江準備添加百分之一的碳粉。
可是問題來了,這誰家好人能精準的搞出這個比例的碳粉啊。
想到這裏,楊梓江不得感歎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了。
因為製作出來的熟鐵整體呈海綿狀,哪怕同樣體積的熟鐵,做出來重量差別也會很大。
所以楊梓江先用窯爐融化了一些鐵塊,在裏麵加入一些碳粉。
雖然不知道比例,但是不管煉出來的是鋼還是生鐵,至少同體積下重量是一致的。
把加了碳的鐵熔煉好以後,楊梓江用陶土做了一個方盒,用來當模具。
將融化的鐵倒入模具中,等待冷卻。
隻要每次都倒入同一個模具中鐵塊的大小就幾乎一致。
雖然這樣保證了鐵塊大小一致,但是因為每次都隻能製作一個鐵塊,所以需要不斷往複製作。
對此網友有話講。
“不明白啊,為什麼不多做幾個模具呢。”
“不要去質疑他,你知道的,每當你質疑,他就會啪啪打臉,他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道理我都懂,你說的也很對,但是他到底想幹什麼呢?我很迷迷。”
“鐵和碳都能在一起,為什麼我和她不能在一起呢?”
“戀愛腦,把他叉出去!”
“我有叉車,我來!”
有時候網友們的評論甚至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質疑楊梓江了,而是為了在楊梓江做重複且無聊的工作的時候打發時間。
不得不說,網友們的想法是正確的,因為楊梓江反反複複製作了101個鐵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