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倉央嘉措不愧為一代情僧,他的詩,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冷靜幽遠,同樣都蘊藏著一種拆解不開的深情。從“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隻為貼著你的溫暖”,到“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裏,不舍不棄”,無一不是如此。當感情來臨的時候,做到熱情如火、纏綿似水很容易;做到淡如雲影、靜似深流卻實屬不易。《見與不見》所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安靜的深情,一如清風明月、雨潤芭蕉。這樣的感情沒有焦渴,沒有情深緣淺的感歎,也不會有烈焰焚身、萬箭穿心的煎熬。
很多人在讀這首詩時,都被詩人質樸、本真、熱烈、執著的愛所感動,回味悠長的詩歌,似聽一曲天籟,一下子就被撥動了心弦。
有人說,這首詩隻有前兩段是倉央嘉措的真筆,後麵的句子則是後人在傳唱中逐漸增補修訂的,作者已經無法可考了。也有人說,這首詩實際是一位名叫紮西拉姆·多多的學佛女子所作,在爭相傳遞的過程中,不知怎麼就被誤作是倉央嘉措的了。但究竟是不是倉央嘉措所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首詩空靈絕響、妙筆生花,那寥寥幾筆,猶如淡淡的水墨畫,已勾勒出一幅絕美的紅塵戀圖。
在這首詩中,沒有一句華麗的詞藻,隻有質樸無華的情感,隻有任世事怎樣變換他的情始終不變就在那裏的那份愛,就如天上的恒星,哪怕曆盡滄桑都亙古不變。字裏行間,我們看不到纏綿悱惻、山盟海誓,卻能讀到一種磐石般堅定不移的深情。就那麼簡簡單單的幾行字,明明白白的幾句話,沒有曲折幽婉、跌宕起伏的韻律,卻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澎湃如潮的情愫。這樣的情感仿佛岩漿在地底層湧動,它的力量足可以衝破岩石,而表麵卻是平靜的。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全詩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反複吟誦詩人心中那份無論世事怎樣變換此情都不渝的純潔愛情,節奏感強,條理性好,旋律優美,極富藝術感染力。
從古至今,愛情一直都是讓人吟詠的永恒主題,太多的詩詞佳句都證明了愛情的美妙,同時也證明了愛情是種讓人肝腸寸斷的傷。閉上眼,默頌此詩,便滑入到那唯美的傷感意境中。
那是一片空靈蒼茫的雪地。看不到人,聽不到聲音,嗅不到花香,唯有磅礴的大雪淹沒了詩人孤寂的心。多情的倉央嘉措難抵相思,月夜下踏雪忙會情人,是緣乎是劫乎?當破曉時分,人們讀著一個男人在雪野裏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跡——那足跡急促有力地蜿蜒著連向布達拉宮和拉薩街頭的小巷深處——於是疑惑、沉思,繼而驚愕,倉央嘉措亦在坦然地以情愛的名義歌唱的同時,也寫下了對宗教的背叛。
遙想倉央嘉措作為一個活佛的無奈與身不由己,他雖然沒有辦法去改變那些清規戒律,但他仍然選擇了叛經離道,選擇了舍棄權力與改變命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如果不是愛得至真至純,那又是什麼力量讓他放棄權力呢?答案隻有一個:因為愛情。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裏,時間能湮沒一切,然而能讓人們永遠記住的又有多少呢?但是,倉央嘉措卻用他至真至純的愛與詩做到了這一點,倉央嘉措流傳於世的情詩更讓人們永遠記住了他,雖然歲月滄桑已過了幾個世紀。
抬頭,我仿佛踏著蓮花穿越到三百年前的蒼茫大地。頭頂上的雪花劃過一道道傷痕,落到他們身上,最後滋潤成水,再也找不到一絲痕跡。大雪紛揚,瞬間便遮住來時的足跡,再也找不見歸時的舊路。
他摟著她,沿著雪地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帶著些許茫然與無助。當愛情沒了退路,寂寞便拉開了帷幕,但他不想向世俗妥協,索性不再顧忌,不再後退,因著相愛的名義勇往直前。
讀著這種至真至純的情與詩,心中湧起的已不僅僅隻是感動與感歎,更有一份難言的心緒。倉央嘉措的詩如同一曲天籟之音震顫靈魂、動人心弦,那種愛得不帶一絲雜念的純情,久久叩擊著我的心門。
這就是倉央嘉措的愛情,就是他對瑪吉阿米許下的諾言。淒婉而神聖,純潔而真誓。然而,在當今這個功利性很強的現實社會中,又有多少人的愛情能達到這種至真至純的無我境界?又有多少人的愛情是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此情都不更變呢?然而倉央嘉措做到了,他愛得至真至純,不帶一絲名利,為了愛叛經離道,毅然舍棄了地位與權力。
雪花,片片綻開,飛舞,盤旋,凋落,整個世界回歸到遠古時的純潔。他們手牽著手,繼續前行,背後,是一片白雪皚皚的蒼茫大地。
他們向著亙古的盡頭走去。那是飛蛾撲火的,粉身碎骨的,不計代價的,超越時空的真愛。
這樣的感情,如小草依戀著土地,雲朵依戀著天空,星星愛慕著月亮。我不會攪擾你的生活,也不會打擾你的平靜,我隻是這樣默默地靜靜地喜歡著你,不離不棄!愛你,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樣的愛自始至終隻是一個等字,並且是一個早就預見了一切的等。我明知道這樣的愛不會有結果,也明知道這樣的等待注定是一種無望的等,是今生來世都不可執之以手的等,我還是不會改變初衷。
這讓我們想起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想起菩薩對於眾生的愛,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愛,大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