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來源自網絡)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團成員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餘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製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鑒於長期兵荒馬亂,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各地糧食和兵源都發生危機,曹操又在許下募民屯田,以後更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誌.魏誌.武帝紀》注引《魏書》)。這樣,曹操在軍事上有了精銳強盛的部隊,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礎,再加上他能夠籠絡豪強大族和士夫官僚,善於招賢用將,終於統一了北方。這時能夠在軍事上和他進行較量的,隻有劉備和孫權兩股割據勢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自己為相國,以後又封為魏公,進爵魏王,國家大權一手獨攬,使東漢帝國名存實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在成都稱漢皇帝;又過一年,孫權在江東自稱吳王,以後又進稱吳皇帝。三國分立對全國來說,似是分裂,對各自地區來說,卻是一片較廣大地區的統一。這種局麵維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軍伐蜀,直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晉王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二八零年,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麵,使中國得到暫時的表麵的統一。
魏、蜀、吳三國,魏最強大,我們先來談魏兵製。
曹魏時期的中央軍,分為中軍和外軍。關於中、外軍的來曆,何茲全《魏晉的中軍》一文作了明確的闡述:“‘中軍’是對‘外軍’而來的,中外軍的區別形成於漢建安時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黃初年間(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製成立,中外軍的區分及中外軍的名稱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團不過是當時割據局麵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麵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裏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製,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製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於曹操打敗袁紹zhan有冀、並諸州之後,到赤壁戰後,三國鼎峙的局麵形成,便漸漸固定為一種製度,而且發展為後來的都督製。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讀史集》二五八頁)
魏的中軍略等於漢代的南北軍,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所以《曆代兵製》認為“魏製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依然把魏的中軍稱為南北軍。不過由於漢末三國戰事頻仍,中軍常常四出征伐,與漢代北軍相比,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得多。
《曆代兵製》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於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於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武衛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置時間,王欣夫《補三國兵誌》說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為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製之下,武衛營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漢宮。武衛營的統帥最初是許褚,官職為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曹魏王國作武衛將軍的,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壘、中堅二營,歸中領軍統帥,魏明帝又置驍騎,遊擊二營。《曆代兵製》隻提到武衛、中壘二營,有所疏漏。《曆代兵製》說“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遊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關於魏中軍的組織係統,《曆代兵製》說:“有中、左、右、前軍各一師,又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其他雜號無常數。”陳傅良認為,漢的南北軍到曹魏時期演變為中、左、右、前軍了。其實,隻有中軍相當於漢的南北軍,所謂左、右、前軍等,顯然與中軍相對,可能是對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軍的稱呼。《三國誌》、《資治通鑒》常有“東兵”、“東軍”一類提法,都是指留屯東方的外軍,左、右、前軍等也是這類提法。中軍的統帥,陳傅良認為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曆來談曹魏兵製者,多象他一樣,以為魏中軍同時存在中護軍、中領軍與領軍、護軍這樣一批統帥。其實領軍與護軍和中領軍與中護軍是不同時期的職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這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為中領軍、中護軍,是由於當時中央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於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後還有人沿襲舊稱,載之史書,故後人往往認為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並存。對於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曆厚重者,可進稱為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並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於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並親領中護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