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隻是報名,林夕是坐車來的,要是以後周三周五晚上以及周日來學習,不買個自行車,怕是能把小金庫虧麻了。
……
翌日,一大早,林夕趁著還有假期,準備買輛自行車代步。
老北京,商業中心多的是。
距離南鑼鼓巷95號,最近的商業機構,不是百貨大樓,也不是大柵欄。
要是去這倆地方買自行車,那等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迷了路。
路過百貨大樓和大柵欄,足足有十多個商店,根本就沒必要。
真正的距離南鑼鼓巷最近的商店,是地安門百貨。
不去地安門百貨買,純粹就是大冤種。
以南鑼鼓巷為起點出發,走帽兒胡同往北,走到湖南風味餐廳的旁邊,就是地安門百貨。
步行過去,攏共八百多米,慢慢走也就十多分鍾就到了。
林夕自然不會去做大冤種,跑百貨大樓去買自行車。
若是沒進城的人,進了地安門百貨,肯定會看花眼。
三轉一響,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外加收音機是這個年代奢侈品的名稱。
擁有這幾樣光有錢還不行,必須有票,不然給錢也不賣。
琳琅滿目的商品擺在櫃台上,吸引著每一位來這裏購物的客人。
隻可惜,林夕對這些沒有什麼感觸,畢竟現代社會,一個手機就能抵上許多東西,手表收音機電視機全部代替,這些已經過時了。
“同誌,你要買什麼?”櫃台裏的銷售員向林夕詢問著。
“這有自行車賣麼?”林夕看了一圈,其他三樣物品都看到了,但並沒有瞄到自行車在哪。
“有,自行車太占地方了,在倉庫。購買的話可以,隻不過要有票。”售貨員漫不經心的回答著。
1962年,自行車票往往是單位發放。
紅星軋鋼廠,以前在王廠長手裏,采取的方式是抓鬮。
一年也就十多張自行車票,上千人分這些票,完全不夠,幾率是微乎其微。
所以直接采取全民抓鬮的方式,誰抓到發放給誰。
很遺憾,南鑼鼓巷95號大院,沒有一個人有這種運氣。
林夕搖搖頭:“同誌,我沒有票,我這有工業卷。”
聽診器方向盤,人事幹部售貨員,這些職業都是鐵飯碗,香餑餑。
而四種職業裏麵的售貨員工,其中有很多的女性。
這些女性售貨員一般都是有背景的,同時她們眼睛也非常毒辣。
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來“逛”的,哪些人是真的來買東西的。
售貨員看了看林夕這樣子。
也就一個年輕小夥子,撇了一眼林夕的手,全是老繭。
不是醫生不是司機不是幹部,妥妥的勞動人民。
而這個年輕人有多餘工業卷買自行車,她是根本不信的。
“同誌,你別開玩笑了,你這歲數,哪來那麼多的工業卷?”售貨員不耐煩說道。
“你要是想買什麼暖水瓶,搪瓷臉盆你就說,別想拿買自行車這種事情來套話想打折扣。”
林夕無語了,這怎麼突然就狗眼看人低起來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林夕真想說出這句話,隻可惜並不需要,自己有錢有工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