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的主題是二重複合主題,即全文完整地記錄了元魏王朝都洛時期國力以及佛教從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過程,今昔對比,興衰對比,從而深情婉轉地為元魏王朝的命運與佛教盛衰演奏了一曲動人的挽歌,以清麗、感人的文字把元魏王朝漸行漸遠的曆史背影、把佛教曾經的繁榮與衰敗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將作者的史家筆墨、詩人深情以及曾經親曆的一切傳達給後人。
《洛陽伽藍記》有獨特的魅力和多方麵的趣味,其反映的社會文化生活是立體、多層次的,既有北魏曆史大走向,尤其是北魏後期那繁榮又充滿動蕩不安的大曆史,有記錄宏大曆史的史家抱負、卓越的敘事才能和語言技巧,並深情地關注一座座佛寺的興衰,關注市井細民的吃穿住行、喜怒哀樂。對那元魏洛都的一切,作者綿綿追憶,娓娓傾訴,用清麗、平實、動人的語言來敘事、寫人、狀物,從而把那元魏洛都已漸漸遠逝的背影留了下來,讓後人繼續去感懷,去沉思。作者筆下的元魏洛都生活是那麼的豐富動人,所記錄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是那麼廣泛,全書自始至終都充滿著人文關懷,所展現的元魏洛都社會文化生活圖景完全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圖》。
正如美國學者餘國藩評價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及其《史記》是"以文字對抗時間的毀滅性"一樣,楊衒之及其《洛陽伽藍記》也是以作者的追憶與文字,來對抗時間長河對元魏一切人、事、物的毀滅,從而保存了對元魏王朝與佛教的記憶。班固《漢書》評司馬遷說:"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此也可用來評價楊衒之。
楊衒之眼光博大,以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抱負、筆法來敘寫元魏洛都的一切,用情婉轉、細膩、深厚,行文暢達、清麗,感人至深。楊衒之的為人與思想情趣,我們覺得近於清人評價《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黃叔琳"人之愛其子孫也,何所不至哉!愛之深,故慮焉而周;慮之周,故語焉而詳"。《顏氏家訓》的魅力在於"其誼正,其意備。其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盧文弨看重其"委曲近情,纖悉周備"。楊衒之深愛元魏,元魏已亡,隻有深情回憶,理性反思,婉轉傾訴,才能在心底、在文字中讓元魏複活。所以,《洛陽伽藍記》完全可以與古代中國本土的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曹雪芹的《紅樓夢》,西方丹納的《藝術哲學》、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韋爾斯的《人類文明史綱》、謝和耐的《中國社會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20世紀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等記載廣闊而又深細的社會文化生活著作相媲美。
我們先從《洛陽伽藍記》文本出發,來論證其為二重主題。
一、從《洛陽伽藍記·序》看《洛陽伽藍記》主題
徐師曾《文體明辨》認為,序文"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洛陽伽藍記·序》以敘事為主,兼抒情議論,是全書關乎主題的最重要文字。
先來看看《洛陽伽藍記·序》前半部分:《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兼天外。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項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豪眉之像,夜台圖紺發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晉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愈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餘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