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洛陽伽藍記》二重複合主題論(1)(2 / 3)

遊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寮廓,鍾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餘才非著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闕焉。這裏追溯了佛教在洛陽古都興起、發展、繁榮、衰敗的經過,記載了從北魏高祖太和十七年(493)建都洛陽,至永熙三年(534)京師遷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的四十餘年間的曆史。描述了洛都佛寺興衰兩幅畫麵,傾訴了作者由此引出的濃鬱情感,"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交代了《洛陽伽藍記》寫作的動機、意圖,並講明了佛寺取舍的標準以及寫作順序。

作者先從時間角度切入,曆時性展開敘述,從長時段來完整回顧了佛教在洛陽興起與衰敗曆程:從東漢、西晉、北魏到東魏,即洛陽佛寺在東漢發生、西晉得到發展、北魏繁榮鼎盛而又急劇衰敗、東魏已徹底頹敗的曆程。這樣就為敘述元魏洛都王朝與佛事興衰奠定了動態的時間背景,為濃墨重彩敘寫元魏打下了堅實的底子;暗示了北魏作為華夏曆史文化繼承者的地位,突出元魏都城洛陽是漢魏晉古都的一脈相承,從而與南朝政權爭正統,為元魏王朝爭得作為華夏文化繼承者的地位與自信,表明元魏的政治與文化是上承東漢、西晉的,是一脈相承的。

序言敘述的重點當然是元魏時期即北魏後期,序中完整回憶了遷都洛陽、北魏亡後東魏遷都鄴城、東魏武定五年(547)作者重遊洛陽舊都的全過程,寫前後三個時間段,分別描述了鼎盛與衰敗兩種景觀。從元魏由平城遷都洛陽開始,到元魏滅亡、東魏遷都鄴城結束,完整展現元魏後期的曆史。而在這一時期,佛事的興衰恰與王朝後期的興衰同步:王朝興則佛事興,王朝衰敗則佛事衰落。

最盛時,洛陽佛宇多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愈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

這裏作者將王朝建築景觀與佛寺建築景觀完全並在一起來寫,王朝建築景觀與宗教佛寺景觀構成佛、俗二元景觀,"金刹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金刹、廣殿與靈台、阿房並列,既客觀呈現了王朝、佛事繁榮的景象,寫出宮殿建築佛寺建築共同的富麗,還暗示了王朝與佛事一同鼎盛的局麵,從而寫出北魏王朝國力、佛事的興盛,幾乎全民崇信佛教,佛教建築林立富麗,展現元魏宗教的濃厚氣氛。這裏的敘寫都是作者在深情的緬懷中寫出的,因為王朝與佛事鼎盛的畫麵早已蕩然無存,一切都隻在記憶裏,在作者清麗的文字中。

元魏後期,洛陽曆經五次浩劫,最慘烈的是第一次,即爾朱榮於528年發動"河陰之變"。爾朱榮誘騙當時執掌朝政的胡太後、少帝和一千三百名王公大臣出城,將其全部屠殺。陳爽《"河陰之變"考論》(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學刊》第4輯的論文)有比較詳細的考察,而劉衛東、臧瑞平的《墓誌談"河陰之難"》,則通過造像題記等文物,詳細考證死於"河陰之變"的王公貴戚。這些著述都有益於今人體認"河陰之變"的觸目驚心與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