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純,字致一,本文也稱為“朱柏廬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純治家格言”。

朱子一生潛心學問,以禮自持,在“學而時習”中,做到知行合一,臨終留給弟子們的遺囑意味雋永:“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他一生著作很多,除了《朱子治家格言》,還有《四書講義》、《春秋五傳酌解》等等。

《朱子治家格言》,是講求道德修養、行為規範的準則,是勸人勤儉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訓,故也稱《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被陳弘謀先生選入《五種遺規》,是朱子綜一生之學養,完全秉承聖哲祖先的教誨,給家族子孫的一篇訓誡文。其內容涉及灑掃應對,擇偶交友,求學立誌,家業道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社會人生的諸多方麵,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因其思想植根深厚,極富智慧涵養,所以300年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其中一些句子已成為至理名言,對當時以及後學者產生了極大影響,在複興中華文化的今天,不僅是修身良箴,更成為倫理道德和因果教育的絕佳基礎教材。

格言大多是以激勵為主的語句,言簡意賅,可以作為人們的行為規範。本篇格言是勸勤、勉學、勵誌、誨誡、修身乃至明德的一篇家訓,篇幅短小,字字珠璣,雖義理宏深,而讀來淺易,更切實用,也愈見朱柏廬夫子道德學問之深厚,我輩感念朱夫子垂誡訓示之恩德,以至誠心讀誦受持此文,必將於敦倫盡分中,實現家和人樂,乃至國清宇寧,社會和諧。

鍾茂森博士幾十年人生,得益於祖輩、父輩的傳統教育,可謂家學淵源。作為一名著名金融學博士、教授,他心存高遠,誌在聖賢,放下世間名位,師從海內外聞名的傳統文化大德,一門深入,專心學習,講解儒釋道三家經典,加之生活點滴之中篤實的力行,不斷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幾年來累計做了1000多個小時的修學心得報告,把先祖先哲的聖賢之道解讀得圓通自在,得到多方讚譽,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推崇。

本研習報告20個小時,計15萬字,是鍾博士道德學問、涵養功夫的真實呈現。《朱子治家格言》五十四句話,博士每一句都先從事上來開解,以存養學人之仁心,然後再從心上提起我們的正念,升華我們學習的心境,又輔之以生動淺顯的古今案例,讓我們在細致領會聖賢教誨的過程中,從事上、心上提起觀照,為日後的落實找到下手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博士的報告,讓我們再次領悟智慧靠養,不是學來的;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道德是實學內功,養慧先要養心,一部《朱子治家格言》,孩童時母親買回家,並親自講解,此後讀誦受持,今年37歲的博士,體會、力行了整整30年。“逝者如斯夫”,幾十年歲月流逝,而博士道德之根愈深,是智慧的母親,卓爾不群,才有“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我們宣講聖賢教誨的博士,感恩祖先,感恩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