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生平內容簡介(1 / 2)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一起來研讀《朱子治家格言》。這一篇文章雖然很短,但是膾炙人口,流通非常廣泛,清朝以來,孩童從小就開始誦讀,大家都耳熟能詳。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朱子其人。

一聽到朱子,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南宋時代的朱熹。《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先生。他是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純,字致一,所以這篇文章有時候也稱為“朱柏廬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純治家格言”。

朱子是昆山人,在明朝末年考取秀才。後來清軍入關,他的父親在抵禦清軍的時候遇難,此事對他震動很大,他決心像父親那樣,絕不屈膝,一定要堅持民族氣節。所以他一直沒有在清朝做官,一生潛心治學,專學程朱理學,並在自己家鄉教授學生,提倡“知行並進”,也就是說學了一定要去實踐,做到“學而時習”。

他以禮自持,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本身就做到了知行合一。在臨終的時候,他留給弟子們的遺囑是“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十個字。這是朱子其人。

他一生著作很多,除了《朱子治家格言》,還有《四書講義》、《春秋五傳酌解》等等。

《朱子治家格言》,是講求道德修養,行為規範的準則,勸人勤儉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訓。作者歸納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並給出正確處理的原則和方法,很容易在生活中去運用和落實;隻有54句,500多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凝練,讀來朗朗上口。300多年來傳誦於全國,乃至東南亞華人地區,其中一些句子已成為至理名言,對當時以及後來學者產生的影響極大。

《朱子治家格言》流通的版本不同,字句有一些出入,但是不大,本次我們選用的是清朝陳弘謀所編集的《五種遺規》第一輯《養正遺規》中的版本。

作為一篇養正教材,《朱子治家格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細化,是流傳最廣的家庭教育讀物之一,我們於當今之世,學習研讀朱子家訓,小則格物致知、修養身心,大則齊家治國、和諧社會,雖是一時開卷,而意義深遠。

古大德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讓我們以殷重的心領受先儒教誨。

◎治家格言修身良箴

我們先看題目裏的“治家格言”,治家格言就是家訓。家訓,當然首先是對家裏子弟所講的,語言非常地平實,但卻是字字珠璣,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深入淺出,把人生的哲理為我們講述出來。這是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文章,說它是格言,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真理之言,是真、善、美之言,這才稱為格言。這個“格”,有《大學》裏麵所講的格物的意思。這個“格”,王陽明先生翻譯成正,就是真正的這種言語。這個“格”還有什麼意思?講得淺近一點還有格鬥的意思,格物就是跟我們的物欲格鬥,把物欲能夠格除掉,我們的心才正。所謂格物正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修身之始,就在於格物。說到治家,也就是《大學》裏講的齊家,齊家也好,治國也好,平天下也好,都是以修身為本。所以我們看通篇的治家格言,就是講一個修身的道理,確實它是以修身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