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治家,必定就涵蓋《大學》所說的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恢複我們本來具有的性德,這個性德本來是明的,是覺悟的,現在隻是被我們的煩惱、習氣、毛病,種種這些汙染給障蔽住了,所以“明德”就不明了。修身就是把原本的明德,給它複明起來。能明明德,那是自己的事情,他對人必然能做到親民,就是也令別人明其明德,令天下人明其明德,這就是平天下。我與一切大眾都明其明德了,這就叫止於至善。
修身的功夫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放下自己的習氣、煩惱、物欲,這個物欲泛濫起來不得了,那是我們墮落的一個根源。所以我們每天要跟它格鬥!把它降伏住,就是朱熹夫子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這是格物的功夫。有了格物的功夫,才能致知,使我們本有的良知現前,我們用這種良知來待人、處事、接物,自己必然能做到誠意,這是意念真誠了。人在的時候、人不在的時候、幽居獨處的時候,都是一樣,這叫慎獨。誠意的表現就是慎獨,有誠意的功夫,心也就正了。心正是什麼?心裏無私,大公無私就是心正。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修身。說到治家,必定前麵要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那麼後麵也就通“治國、平天下”了。自己身修好了,家也治好了,就能夠影響國家,影響社會乃至世界。這也是我們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都是要從自己一身、一家開始修起的。
◎少遇家訓落實教誨
《朱子治家格言》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把它作為非常重要的修身的文章。
雖然它隻有500多個字(版本不同),差不多隻是《弟子規》的一半,《弟子規》是1080個字,但是它所說的這些義理,完全不亞於《弟子規》,可以作為相輔相成的教材。末學個人,和這篇文章,也是非常有緣分。“文革”過後,那時我還很小,母親在書店都買不到這種關於修身的書本,偶然之間在路邊看到有人在賣那種毛筆字帖,裏麵有這篇《朱子治家格言》,母親就買回來教我念,教我背,給我講解,所以我從小就會背這篇文章。隨著這幾十年的成長,其實都是在不斷地領會、不斷地落實這篇文章的教誨。
◎由事到心逐句解析
我們習講這篇文章,可能跟以往有所不同,這次詳細分析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從兩個方麵來分析,一個是就事上來講,如何來學習實踐,就是每一句都找到下手處;一個是從心上來講,我們如何領會裏頭的深義,進而能夠真正導歸到自心,變成自己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