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克己身心和諧世界(1)(1 / 2)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這篇文章總共分成五十四句話,第一句話往往是一篇文章裏很重要的一句。

從字麵上看,這句話非常地簡單。“黎明”就是早晨,天剛亮的時候,我們必定要起床了,起床之後要掃地、擦拭,打掃家裏各個房間的衛生。“庭除”就是庭院內外,內外都需要整潔。這句話就是告訴你,起來之後要打掃衛生。乍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內容,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典籍,它能夠成為傳世之作,一般來講,首句都有極其深刻的意義。我們看儒家很多的典籍、很多文章,它的第一句話,往往都是提綱挈領,涵蓋了全篇的義理。譬如說,我們剛剛習講過的《大學》,它首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話就涵蓋了《大學》之道,“大學”就是大人之學,聖賢之學。

《論語》二十篇,“學而第一”篇,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也把聖學之道總結概括出來了。我們並非生而知之,所以必定要學。整個聖賢之道就是以“學”字為宗,宗就是綱領。“學而時習之”的“習”就是實踐,學了就真幹,真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行為當中。所以,以習為趣,這個趣有道路的意思,你要真正通曉聖賢的道路,就得實踐,學是從理論上明白;把理論付諸行動,這是習的意思。這個“時”是聖學的關鍵,你能不能成就,你是不是時常在做,常常在做,不間斷地在做,不間斷地學,不間斷地行,知行合一,知行並進,不間斷,那麼你最終必定成就聖賢。“不亦說乎”的“說(悅)”字,是學的受用,修學聖賢之道得到的果實,是甜美的,這種從內心裏湧出來的喜悅叫法喜,它是你學而時習的動力,一句話就涵蓋了聖賢之道!自己學,慢慢地別人知道你的學問功夫很好,都向你來討教,從師於你,那麼有朋自遠方來,大家一起共學,這是非常快樂的。如果大家不知道你也沒關係,“人不知而不慍”,你也不會煩惱,這是真正的君子,絕對不會影響你學習的興趣,絕對不會打擊你實踐的積極性。假如你能做到天天“學而時習”,你就能天天“不亦說乎”,這不是涵蓋了整部《論語》了嗎?《論語》講什麼?就是這句話的衍生而已。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把整個聖賢的學問,這種深奧的義理,給我們解釋出來了。“天命”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本覺本善,《三字經》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天命就叫做性;“率性之謂道”,“率”就是順的意思,“率性”就是隨順著自性。循著自性,順著自性,這個稱為道。這個道我們要修,“修道之謂教,”聖賢之教就是讓我們隨順自性而修,這是講到整個聖賢之道!

《孟子》首句,“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見到孟子就問了,“您老人家不遠千裏而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開頭就問利益,“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隻要有仁義,還談什麼利益?你有了仁義,便是最大的利益,以仁義治國。這一篇的第一句也總結了《孟子》整篇的義理,《孟子》說什麼?就是談仁義。

我們來看看儒家的基礎教材,《弟子規》第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我在之前對這一句話,講了11個小時,這整個意思,我們去探尋:“父母”,當然對眼前的父母,我們要盡到孝,父母對我們的希望,我們一定要做到,這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希望我們成聖成賢,能成才,能夠光宗耀祖,能夠揚名後世,這是行大孝,哪個父母不希望?我們一定要成聖成賢,才算是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也泛指一切大眾,《弟子規》講,“事諸父,如事父”,大眾對我們有什麼希望?我們如何來幫助大眾?這也是“父母呼,應勿緩”。所以這一句話,不就是說盡了聖賢之道?因此每一部經典的首句,都是提綱挈領的,萬萬不可小視。

本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一句,也是一樣,提綱挈領,也是把整篇《朱子治家格言》的義理給提取出來了,也是說盡了聖賢之道。正所謂“一即一切”,一句話涵蓋一切義理,看你是不是能夠深解義趣。讀聖賢典籍,朱熹所謂的,要“虛心涵泳”,要把心虛掉、空掉。仔細地去玩味每一句話的義理,隨著我們修學境界的提升,會對這個義理體會得愈來愈深刻。像這第一句話,我在小的時候,就認為它是早上起來打掃衛生,現在回頭再看,其中的意思無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