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這句話是教我們要以和為貴。家裏能夠和氣平安,雖然衣食缺少了,也覺得快樂。“饔”(音擁)是指早飯,“飧”(音孫)是指晚飯;這是講到衣食、物質條件,說明一個家裏能不能得到歡樂,其實跟物質條件的優劣關係並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是否和順,所謂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裏頭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內外,都能夠和氣,互相地恭順,那麼這個家裏必定是沒有怨惱。大家團結和睦,也就能夠共建好的事業。
◎士選和家陰騭高中
在《德育古鑒》裏麵講到,過去有一個人叫張士選。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是跟他的叔叔在一起生活,叔叔對他如同是親生兒子一樣的關愛。他的叔叔有七個兒子,麵對祖上留下來的產業,叔叔說:“我應該把產業分成兩份,一份是我們家七個兒子的,另一份應該歸你。”可是張士選要求把這個遺產分成八份,自己和叔叔的七個兒子,應該是八個人來分,自己隻能拿一份。叔叔就不接受他的意見,可是經過張士選再三地請求,最後還是把家產分成了八份。
後來,張士選十七歲入京趕考,住在一個旅館裏,當時旅館裏住著二十幾個考生,都是來應考的。有一個看相的人仔仔細細地把他們的相貌看了一遍,然後就指著張士選說:“隻有這個少年可以金榜題名。”大家聽了都很不服氣。看相的人就說:“你們寫文章好壞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這個少年人滿麵都是陰德的氣息,有陰騭紋長出來了。”結果揭榜之時,果然隻有張士選一個人高中。
所以我們看到,張士選這種以和為貴,在家裏麵對自己的叔叔能夠像父親一樣,對叔叔的七個兒子,如同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樣,在分財產的時候,要求少分,這樣的心,確實是難能可貴,所以陰德便在其中。他的叔叔也是一位難得的正人君子,對張士選並沒有見外,把他視為自己親生兒子一樣養育;分財產的時候,卻又把他視作自己兄長的後代。所以,這一家和順,能夠出金榜題名之士。
我們看到現代許多人,一到分財產的時候,往往是兄弟相爭,父子反目。錢愈多、家裏愈富有,那種親情反而愈淡薄。往往我們看到,富足的人家、富貴的人家,和順的少,反而不如貧苦家裏的那種骨肉親情之深,兄弟如手足一樣的和睦。這是為什麼?就是被一個利字給害了。人如果重利,必定是輕義。如果是為富,那就往往不仁了。這個為富是什麼?把物質、錢財看成是主要的,所以他會為富而不是為仁,也必定是為富不仁。為仁就不富,為仁是什麼?他想行仁道,和順是指仁道,那他就不會把富裕當作他的目標,因而他也就不在乎錢財了。
所以,和順是要家裏的人都把利字放下,把心放到恩義、情義、道義上。張士選這一家,我們就看到,真正是以和為貴,家裏和睦,就能夠有貴氣,子孫就能夠高中,有功名。過去的功名,正如我們現在講的學位,這家的子孫能夠得到高學位,能夠得到好的工作,能夠有富貴。所以,富貴的基礎就在於和順。
《大學》裏麵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有德之家就能和順,和順便能生財,而和順的基礎又在於孝悌,《孝經》裏麵告訴我們,孝能夠使天下都和順,上下都無怨,更何況是一家。所以,以孝治家,就家門和順了。以孝治天下,就天下和順,就是和諧世界。我們看到張士選一家,他的對叔叔如同對父親一樣孝順,叔叔對他也如同對自己親生兒子一樣慈愛,父慈子孝。兄弟之間能夠和睦,“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基礎還在於孝悌。
◎章氏兄弟仁愛有義
在《德育古鑒》裏麵我們又看到另外一個例子,講昌化有一家姓章的,兄弟兩個人都沒有兒子。
於是這個哥哥就去抱養了同族的一個小孩當兒子,希望有香火延續。不久,這個哥哥也有了自己親生的兒子,於是弟弟和弟媳婦就向哥哥請求說:“哥哥,您現在已經有了親生兒子了,可不可以把您抱養的這個兒子送給我們?”哥哥把這話告訴了妻子,這妻子就說了:“我們沒有兒子的時候,要抱養人家的兒子。自己有了兒子又拋棄了人家的兒子,別人會怎麼樣看待我們?這屬於不義。況且新生子還不一定能夠保得住。”所以還是保留這個抱養的孩子。可是弟弟就請求,因為想到哥哥這一家養兩個兒子不容易,他要幫助哥哥撫養一個抱養的兒子。結果嫂嫂就說:“這樣吧,為了不違背弟弟和弟媳的心願,我們寧願把親生的兒子給你們。”這個弟媳當然說:“這不敢當。”嫂嫂就說了:“這個孩子固然是我生的,但是我們同族的兒子,不也如同兒子一樣嗎?怎麼可以有分別?”我們看到這一家,兄弟之間、妯娌之間,能夠這樣地和敬,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後來,這家的兩個兒子又都為父輩生了兩個孫子,而且全都考上進士,也就是出了六名進士,這才真正相信古人講的,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