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殺死了英國總督。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占優勢,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第三次英阿戰爭(公元1919~1921年)
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複蘇,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製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製,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製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采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5月3日,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而且彈藥不足。盡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麵。
阿軍的英勇抗擊和印度解放運動的高漲,使英侵略軍處境困難,被迫放棄了繼續作戰的計劃。6月3日,雙方停火,進行談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阿富汗進行的三次抗英戰爭是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義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被一個弱小落後的國家所擊敗,實屬世界罕見。當然,英國在阿富汗進行的是殖民擴張的非正義戰爭,是必定要失敗的,但反思當時英國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到處得手,而在阿富汗卻碰得頭破血流,這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榜樣。
68. 明治維新帶領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兩年之後,中國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個消息不但震驚了中國人,也震驚了自古以來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震驚了德川幕府。在當時,德川幕府實行的也是閉關鎖國政策,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生冷強硬,但見到中國的慘敗後德川幕府開始小心翼翼地對待外國人了。但即使這樣,日本的國門在1853年還是被美國的炮火打開了。麵對強敵的入侵,德川幕府也是毫無抵抗之力,一位的妥協退讓令日本愛國人士大為不滿,當外國侵略者紛紛踏入日本的土地上時,全國各地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攘夷”運動,開始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鬥爭。
1852年11月3日,孝明天皇的第二個皇子出生了,名佑宮。孩子的母親隻是為典侍,眾多嬪妃中普普通通的一個。所以這個孩子是不會繼承天皇大位的,況且孩子天生羸弱,屋內稍微有些聲響就會嚎啕大哭,所以這個男嬰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祐宮雖是皇子,但國內則王室贏弱,諸侯並起,幕府專政,國外則強國環視,舉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日本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以吉田鬆陰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對日本的現狀憂心忡忡,他的“鬆下村塾”培養了一大批維新誌士,但統治了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處死了包括吉田鬆陰在內的7名維新誌士,使得倒幕運動迅速在日本燃燒起來。
1860年的日本動蕩不安。保幕與倒幕的呼聲此起彼伏,天皇的五位皇子又相繼夭折。無可奈何之下,當時無子的英照皇後過繼了祐宮,並賜名睦仁。孝明天皇是個頑固的守舊派,雖然被幕府轄製,但卻是個頑固的保幕派。但皇子睦仁卻不相同,他雖然身體瘦弱,性格內向,但是卻從不膽怯,願意接受新的思想。1867年,正值壯年的孝明天皇在內憂外患夾擊之下一命歸西,年僅15歲的睦仁登上了天皇寶座。翌年1月9日,大典之後定國號為“明治”, 將江戶更名東京,並改年號為明治,從此日本曆史上嶄新的一頁被掀開了。
明治天皇上台後大力支持倒幕派,1868年初,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倒幕派領袖在天皇的許可下發動戊辰戰爭,迫使德川慶喜下台,從此,幕府統治被徹底推翻。
隨後,這位年輕的天皇又頒布了明治維新的改革宣言書。一道道政令從皇宮中頒發出來,對日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各方麵都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劃,讓日本的崛起開始起步。
明治維新中出台了廢藩置縣的政策,剝奪了藩主的領土上對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權,讓他們遷往首都定居。繼而在原來的藩地上設置了3府72縣,各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從次,日本結束了漫長的封建領主製度,成為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為後來各項改革的順利推行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