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風起雲湧的近代(1)(1 / 3)

經曆過封建社會的繁榮和輝煌,到了近代,亞洲的發展開始變得步履蹣跚。當新生的資產階級興起在歐洲,新社會形態開始放眼世界,亞洲的封建製國家卻從強盛步入沒落,接二連三地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從此,亞洲人民開始了在戰火硝煙中走向近代的曆程。

65. 哈瓦那教派與伊赫萬運動

7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開始走上下坡路。雖然維持了好幾個世紀,但是已經江河日下。公元1402年,巴亞吉德死後,他的兒子蘇賴曼?穆罕默德和木薩兄弟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奪位戰爭。此後,爭權奪勢的手足相殘幾乎成了爭奪蘇丹之位的必經之路。而登上王位之後,新的統治者不是富國強兵,隻是一味貪圖享樂,這一切都導致奧斯曼帝國急速崩潰。

公元1566年,色裏姆二世登上王位後,後宮幹政,從此朝廷之中隨意任用官員、賣官鬻爵現象日益嚴重。而一直以來蘇丹所依仗的童子軍(近衛軍團,奧斯曼帝國建立伊始就確定的童子軍製度)卻利用手中實權頻頻叛變,最後發展到隨意廢立蘇丹的地步。

公元1596年,穆罕默德三世揮師奧地利,但他沒有料到手握實權的帝國勁旅童子軍團將領阿布杜勒?哈裏木?卡拉亞茲吉竟趁機叛亂,一舉奪取埃迪沙,直逼大馬士革和巴格達。公元1625年,穆拉德四世準備收複巴格達,可是童子軍又突然嘩變,未能成功。公元1730年,蘇丹阿赫默德三世率兵抵抗來襲的阿富汗親王,童子軍倒戈相向,推翻了阿赫默德三世。公元1804年,色裏姆三世做出改革的決策後卻被近衛軍團廢黜了……這一係列的童子軍動亂,已經成為威脅帝國的嚴重問題,到了1826年,馬茂德二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血腥鎮壓並解散了童子軍團。

相比於奧斯曼帝國內部權力的爭鬥、更迭,外來的侵略使得這個龐大的國家陷入淪亡的境地。

從十八世紀起,歐洲的一些國家開始崛起。最早敲開奧斯曼國門的是惡果,經過十幾年惡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被迫在公元1703年和公元1718年分別簽訂了卡洛維茲條約和巴沙維茲條約,喪失了歐洲的一半領土。接下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喪權辱國。公元1770年的切斯米戰鬥中,帝國的艦隊敗於俄國艦隊,克裏米亞成了俄國海軍基地,奧斯曼帝國陷人全麵崩潰和任人宰割之中。公元1798年,拿破侖侵人埃及和巴勒斯坦。公元1815年,賽爾維亞人成功地舉行起義後,在英、法、俄等國的支持下,希臘人終於取得了獨立。公元1833年,奧斯曼帝國被歐洲國家瓜分殆盡。

麵對國家的衰亡,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列強入侵之際,由於總督、貴族或近衛軍團的叛亂以及封建領主的獨立等,使蘇丹又無法組織一支強大的軍團來保衛帝國的疆土。同時,戰爭的摧毀,大量的軍費和統治者的揮霍都變成賦稅壓到人民的身上,不滿的情緒在民間迅速蔓延,對廣大穆斯林來說,這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堪比十三世紀蒙古人入侵一樣殘酷。如此曆史境遇,穆斯林的史學家們稱之為“黑暗時期”。當民族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脅時候,阿拉伯穆斯林熱切渴盼用以前的那種純真教義和伊斯蘭真精神來拯救日漸衰落的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

18世紀末,阿拉伯半島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派別,“瓦哈比教派”。瓦哈比派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瓦哈布(公元1703~1792年)是一位宗教學者,他在創造了瓦哈布派後借助沙特家族的力量推行其教義,因此從創建之初就與沙特王室密不可分。

瓦哈比教派主張回歸古蘭經,堅持嚴格的一神論,恢複伊斯蘭教真精神為己任。同時,還禁止飲酒、吸煙、賭博、淫穢、音樂和舞蹈,禁止穿戴華麗服裝和金銀首飾,以端正社會風氣,淨化教徒心靈。在政治上,瓦哈比派主張回歸穆罕默德時期的伊斯蘭正道,以聖戰方式恢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反對土耳其對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和英國的侵略,實現民族獨立、以教治島治國的使命。由於清規戒律多而嚴,因此又名“伊斯蘭教的清教派”。

瓦哈比派問世以來,其思想主張在伊斯蘭世界引起普遍反響, 成為近現代阿拉伯半島上影響最大、傳播迅速、教徒眾多的一個伊斯蘭教派別。北非賽努西運動、蘇丹的馬赫迪運動、印度的瓦哈比運動、印尼的帕達裏派運動等以及泛伊斯蘭主義和伊斯蘭現代主義的某些人物皆直接或間接地受過其影響。

20世紀初,隨著沙特阿拉伯的崛起,瓦哈比派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公元1912年,阿齊茲在瓦哈比派的基礎上建立了既是宗教組織,又是軍事組織,也是促使遊牧民從遊牧改為定居生活的“伊赫萬兄弟會”,自此,伊赫萬運動順勢而生,蓬勃發展起來,沙特國王一直任該派領袖。

伊赫萬兄弟會在嚴格信奉瓦哈比耶的宗教思想的基礎上改進了不足之處,采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一直劍拔弩張的蘇非派和什葉派的矛盾得到緩和。伊赫萬兄弟會反對多神論,隻信獨一的“安拉”, 隻承認對《古蘭經》原文的正確注釋,對一些隱暗的字意不妄加解釋。此外,伊赫萬兄弟要求認真履行“五功”和獻身聖戰的義務,幫助同教兄弟,用伊赫萬的互助,代替部族的傳統互助,進而把信奉瓦哈比耶派的堅強信念與加強國家觀念緊緊聯係在一起,成為政教合一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