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風起雲湧的近代(1)(2 / 3)

它麵對嚴峻的現實而製訂了“正本清源,返樸歸真,淨化信仰,消除腐敗”的綱領,並果斷地采取行動將綱領付諸實施,以淨化宗教振興社會,從而贏得了廣大遜尼派穆斯林的同情與支持,最終取得了成功。在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之後,該運動的掌權者們,充分利用每年一度的朝覲盛會,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哈吉 (朝覲者)進行大力宣傳,使伊赫萬運動在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至今,瓦哈比派至今仍有很強的活力,對全世界穆斯林依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信徒除沙特外還分布在蘇丹、印度、獨聯體國家和中國新疆、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等地。

66. 伊朗巴布教起義

公元1796年,阿加?穆罕默德建立了卡劄爾王朝。在這個封建王朝中,最大的封建主國王和王權的主要支柱阿訇高高在上,管理著國家的各種事務。在地方,雖然也設置省和州的行政區,但這些總督和州長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各個階層的封建主擁有幾乎全國的土地,人民終年為其勞作。

到了公元19世紀,伊朗的封建製王朝仍有條不紊地行進著,而此時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英、俄、法等國卻已盯上了這塊肥肉。1800年,英國人首先開始了對伊朗的滲透。東印度公司先是對伊朗國的王公權貴進行大肆賄賂,誘使伊朗國王締結了準許英人在伊朗購買土地、自由貿易,免交進口稅等有利條約。

公元1804~1813年,伊朗和俄國開始了第一次伊俄戰爭。這次戰役的結果可想而知,伊朗戰敗後把格魯吉亞等地割給俄國,允許俄國在伊朗自由貿易權,並放棄在裏海保有海軍的權利。嚐到甜頭的俄國變本加厲,在公元1826~1828年發動了對伊朗的二次戰爭後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2000萬盧布的賠款。

俄國在伊朗的接連勝利讓英國人惴惴不安,引起英國的不安。於是在1841年強迫伊朗簽訂了有利於自己進一步擴大貿易市場的條約,同樣給予英國5%的關稅、豁免國內一切捐稅、在大不裏士、德黑蘭等地設立商業代辦處和領事裁判權等。隨後,奧、法、美等國風聞而來,先後與伊朗締結類似的不平等條約,伊朗無可奈何地淪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

正當列強們瓜分伊朗的時候,伊朗國內出現了出現了饑荒和瘟疫,大批人民掙紮在生死線上,與此同時,加上統治者的剝削、帝國主義的入侵,社會矛盾愈加尖銳。下級阿訇、中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掀起來一場以巴布教徒為首的,反對封建壓迫和殖民侵略的起義運動,即公元1848~1852年的巴布教徒起義。

巴布教是伊斯蘭教中的一個新生教派,出現於飽受侵略的19世紀40年代。1820年,在一個小布商的家庭裏,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出生了。公元1844年,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自稱為“巴布”(“門”的意思),宣稱自己是傳達救世主的旨意的信徒,在民間廣收徒眾。三年後,他的經典《默示錄》問世,成為巴布教的精神指導。

巴布教認為時代是將來勝過現在,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舊製度、舊法律會被真主遣派的先知製定的新製度和新法律所替代,《古蘭經》也應讓位於新生代的經典《默示錄》。因此,巴布教被伊斯蘭教看做邪說異端。

除了要更新法律,巴布還為“改朝換代”提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巴布教要求把封建領主和資本家的財產分配給巴布教徒;廢除刑法和苛捐雜稅,保護私有財產;政府保護人身自由、改良郵政、統一貨幣等要求,這一係列使得巴布教派帶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得到了人民的擁戴。因為觸動了封建朝廷的利益,政府在1847年把巴布逮捕入獄,開始鎮壓巴布教。

這樣一來,受到壓迫的巴布教徒開始反抗,同時他們把宣傳的重心移至人民群眾中去,號召廣大人民用武力推翻伊朗封建統治,建立新王國,這樣一來,由於反映了勞苦大眾的願望,巴布教迅速蓬勃發展起來,終於形成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公元1848年9月,伊朗宮廷出現皇位之爭,各個州出現混亂。巴布教徒趁勢崛起,打著“平分財產,實行共餐製”的旗號在馬讚德蘭省起義。朝廷屢次派兵鎮壓,都沒能平息起義軍。無奈之下,隻好先騙取了巴布教首領的信任,隨後進行血腥鎮壓。

巴布教徒看清了朝廷的真麵目後,於公元1850年5月又在津章城發動起義。7月,伊朗國王為了嚴懲巴布教,下令處決巴布。此舉大大刺激了巴布教徒愈加英勇地戰鬥著,一直堅持戰鬥到1851年。公元1852年8月,巴布教徒在德黑蘭謀殺國王未遂,伊朗國王以此為借口,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捕殺巴布教徒,使巴布教元氣大傷,起義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