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教徒起義雖然披著宗教的外衣,領導權在商人和下層阿訇手中,但仍是一場以下層勞動人民為主的大規模的反封建鬥爭。在起義過程中,領導者沒有明確提出土地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最廣大的農民的積極性沒有被徹底調動起來,各地的起義活動也缺乏呼應,各自為戰,最終給了朝廷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是,這次起義沉重更重大的作用是沉重打擊了卡紮爾王朝,是伊朗近代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起義活動。起義後,國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和,朝廷新出台的一係列新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遭到破壞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複和發展。此外,這次起義是在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基礎上的,使得巴布教徒起義也成為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性質,對亞洲其它國家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鬥爭產生了影響重大,是19世紀中葉亞洲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義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67. 阿富汗的兩次抗英戰爭
阿富汗地處南亞西北端,是連接南亞次大陸、印度洋、地中海和中亞、西亞的交通要塞。因此,從古至今阿富汗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為了建立自己的北非和印度殖民地,把矛頭指向了阿富汗。而在歐洲亞洲地區,趁奧斯曼帝國衰敗的時候俄國崛起,為了南下印度洋,爭奪出海口,俄國也對阿富汗這個天然基地垂涎三尺。就這樣,英國和俄國在阿富汗引發了連年的戰爭。
公元1839年~1919年,英國三次出兵侵略阿富汗,但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抗擊下慘敗而歸。
第一次英阿戰爭(公元1839年~1842年)
19世紀初期,飽經割據和內戰阿富汗終於在多斯特?穆罕默德的領導下建立起了統一的政權,但與此同時,英國和俄國也加緊了侵略步伐。1839年,在印度成功建立殖民地的英國人開始對阿富汗進行滲透,俄國見狀也不甘示弱,很快就騙取了阿富汗統治者的信任。英國人見狀馬上拋出“俄國威脅”論,進軍阿富汗。
1839年4月,一支3萬多人的英國軍隊經長途跋涉,侵入阿富汗西南部;另一路英軍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主力作戰。相比於英國人,阿富汗方麵隻有裝備陳舊的1.5萬人作戰部隊,英軍很快兵臨喀布爾城下。麵對節節敗退,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國求援又遭到拒絕,隻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隨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雖然多斯特?穆罕默德棄國逃跑,但阿富汗人民卻並沒有向英國侵略者投降。阿富汗遊擊隊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複重要城鎮。英軍在阿遊擊隊沉重打擊下,士氣低落,惶惶不可終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英勇的喀布爾市民沒有先進武器,拿著能找到的一切東西衝向各個預定目標。在各地遊擊隊的配合下,起義軍當晚就占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衝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11月9日,起義軍攻占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殘部和家屬1.6萬人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時又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除了一位身受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全軍覆沒。
英殖民者一戰失敗後馬上調兵遣將,卷土重來,阿富汗與英軍展開正麵交戰。1842年9月,阿軍終因力量懸殊,主動撤離了喀布爾。英軍重占喀布爾瘋狂報複,但同時又怕阿富汗遊擊隊的侵襲,在10月12日撤回印度。曆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到此結束。此次戰役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此後30多年英軍再也不敢踏上阿富汗一步。
第二次英阿戰爭(公元1879~1881年)
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擴張,邊界直接與阿領土接壤。這種情況下,阿富汗無力抵抗兩個侵略者同時滲透,隻好向俄國投出橄欖枝,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國殖民者見狀大怒,在1878年11月,悍然發動3.5萬人兵分三路入侵阿富汗。麵對強敵,阿富汗統治者采取不抵抗策略,盼望俄能施以援手,使得英國人長驅直入。公元1879年1月8日,南路英軍占領坎大哈城,中路英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撤退,北路英軍占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富汗大片國土淪喪,此時,阿富汗征服再次請求俄國出兵相助。但是他們再一次失望了,俄國沒有派出一兵一卒,5月26日,阿富汗同英方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甘達馬克條約》,淪為英國的附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