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世界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時期,由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度,對殖民地的資源展開了更加瘋狂的掠奪。1885年10月22日,英國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準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
1885年11月14日,裝備精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進攻,僅用了14天就占領了幾乎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多少抵抗的曼德勒。1886年1月1日,英國殖民者宣布上緬甸成為其殖民地。雖然緬甸政府無法抗擊英國侵略者,但緬甸各族人民的反應激烈,各地抗英鬥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占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鬥爭鎮壓下去
中國人民曾協助緬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鬥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曆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製王朝獨立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
72. 菲律賓獨立戰爭
16世紀中期,菲律賓被歐洲海上霸主西班牙占領,淪為其殖民地。在打響獨立戰爭之前的300年間,菲律賓人民為了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進行著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超過上百次。當1892年7月,安德列斯?波尼法秀與其夥伴們以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身份扛起抗擊侵略者,解放全國的重任之後,菲律賓的獨立戰爭走上了新的道路。
安德列斯?波尼法秀被人們稱為“偉大山民”。他與一些誌同道合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成立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秘密組織“卡蒂普南”(意為“民族兒女至尊協會”),首次提出來依靠人民群眾,通過武裝鬥爭實現民族獨立的鬥爭綱領。
波尼法秀和哈辛托為組織吸收了大量工人、農民、士兵和知識分子,到1896年時已經有3萬多名正式會員,同情者有數十萬之眾。1895年底,“卡蒂普南”在聖馬特奧山洞召開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決定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並提出了“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召開第五屆最高委員會,設立最高委員會主席、國務秘書、陸軍部、司法部、財政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構。當西班牙殖民者發現“卡蒂普南”的活動時,決定馬上武力鎮壓。見事態更加緊迫,領導者們決定提前起義。
1896年8月26日,菲律賓獨立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以“不戰勝毋寧死”和“菲律賓獨立萬歲”為口號,在“卡蒂普南”的帶領下,發動了廣大人民,開始了武力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反抗美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鬥。
相比於西班牙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正規軍,起義軍的隊伍主要是幾乎從未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兵,使用的武器也隻有舊式步槍、大刀、長矛、木棍和石塊等。但即使如此,菲律賓全民奮起,給了西班牙軍當頭一棒。在戰爭一開始,起義的熱潮就席卷巴林塔瓦克、呂宋、棉蘭姥和蘇祿等地。
此時,起義中心在呂宋島,在艾米利奧?阿奎那多的指揮下於8月31日在甲米地發動起義,占領甲米地全境。9月,起義軍又擊潰了西班牙阿吉雷指揮的軍隊。11月,起義軍在諾維萊塔和比納卡揚擊潰了總督布蘭科指揮的增援部隊。接二連三的勝利,極大地鼓勵了起義軍的進一步行動,各地起義軍加緊進攻,幾乎占領了呂宋島全境。
公元1897年,起義的勢頭被反應過來的西班牙暫時遏製了下去。西班牙撤換了原總督布蘭科,任命波拉維夏為菲律賓新總督。同時,從國內調來大批軍隊,軍隊領導也製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以波拉維夏3.6萬士兵中的精銳部隊集中攻打起義中心甲米地,切斷甲米地與其他各省的聯係,再各個擊破其他地區的起義。
1897年2月,西班牙兵分三路進攻甲米地。在強敵人麵前,菲律賓起義軍奮起反抗,一度扼製住西班牙強勁的攻擊勢頭,但終因實力懸殊被迫撤退。4月,起義軍隊伍內部產生嚴重分歧:重要領袖阿奎那多所代表地主和資產階級,害怕此時越來越強大的農民階級威脅到自己,於是在5月10日殺害了波尼法秀,取消了“卡蒂普南”,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