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現代亞洲(5)(1 / 3)

1931年9月18日晚10點,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帶,然後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發動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東北軍武力攻擊,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戰火在中國燃燒起來。。

在這種緊急態勢下,中國統治者蔣介石及其代表的大買辦、大資產階級的政府向“國際聯盟”求救,幻想國聯能夠出來主持正義,製裁侵略者。但是,英、法、美等大國采取綏靖政策,通過國際聯盟發表的“李頓報告書”提出瓜分中國的“滿洲自治”計劃並承認日本的“特殊利益”。在這樣“大好”的國際形勢下,日本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勢力愈加猖狂,1937年7月7日,悍然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

與此同時,歐洲法西斯國家在國聯的不斷妥協中也開始了侵略戰爭。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此時日本法西斯已經深陷在中國戰場上,因此對歐戰采取了觀望態度,聲明“帝國不介入,專注於中國事變”,極大地緩和了歐洲東部戰場上的壓力。1940年6月,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6周之內就向德國投降,極大地鼓舞了日本侵略者。他們打算一個月之內讓中國投降,然後盡早投身到歐洲戰場。

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不斷升級,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非常艱苦。美國同日本進行著軍火生意,英、法等國隻是象征性地給予中國一些援助,但杯水車薪,絲毫不起作用。蘇聯見識到唇亡齒寒,從戰爭一開始就給予中國大量援助,而中國也遏製住日本對蘇聯的進攻。正是由於中國抵抗著日本的百萬大軍,才使日本未能從東麵在軍事上配合德國展開歐洲戰場,從而大大減輕了英、法在遠東所受到的壓力,也為日後同盟國反法西斯的共同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麵對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直接推動下,中國出現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並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在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對日軍展開猛烈攻擊。

國民黨戰場方麵,陸續進行了第一次長沙戰役、淞滬抗戰、桂南戰役、棗宜戰役、豫南戰役、中條山戰役、第二次長沙戰役等,抵抗了日軍的瘋狂進攻。到武漢、廣州兩戰役結束時,日本投入中國的兵力已近100萬人,國內本土隻剩一個師團,真可謂傾巢而出了。此後,日軍再也無力進行攻勢作戰,中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八路軍方麵則發動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在華北地區向日軍大舉進攻,百團大戰曆時3個半月,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到1939年,解放區牽製住日本在華兵力的62%。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英、法、蘇、美等國雖然已經先後參戰,但在亞太地區仍然是中國孤軍奮戰的局麵。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的75%仍然用於侵華戰爭,隻有二成投入到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則展開持續不斷的遊擊戰爭,對抗著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

1944年,解放區戰場發動了對日軍的局部反攻,到1945年3月,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已發展到91萬人,鄉村中的民兵發展到220萬人以上,已經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在國民黨戰場,從1941年到1945年,共與敵軍進行會戰9次,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隊在滇緬邊界和緬北進行了勝利的反攻。由此可見,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迫使日本陷入“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使其長期難以與德、意結成軍事同盟,從而延緩了戰爭的擴大並大大有助於其他國家的抗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中國艱苦卓越的八年抗日戰爭結束。

1945年4月,聯合國在舊金山召開製憲會議,中國共產黨派出自己的代表,與國民政府的代表共同組成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特別體現了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誌。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被與會國一致肯定,中國被確認為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華民族重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抗日戰爭一洗中國近代100多年的恥辱,讓中國在世界上重新得到了地位和尊嚴。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投入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恢複了它在聯合國內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時候,全世界看到了一個大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