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後不要踏入交際禁區
細節,因其格外細小而常常被人忽略,但這絕不意味著細節無關緊要。大量的事實表明,能否充分重視交際中的細節,直接關係到交往的成敗,正所謂“成也細節,敗也細節”。因此,請千萬注意細節,千萬做到 “滴水不漏”、“一絲不苟”。也隻有如此,您才能真正地穩操勝券!
說話不看場合,一句話丟掉一份工作
深圳有一家公司規模頗大,求職者自然是絡繹不絕。張方已經失業兩個月了,有一個朋友介紹他到這家公司去應聘。
憑著自己的優秀表現,張方很快就被這家公司的招聘官相中。招聘官讓其馬上辦理相關手續。不料,張方在滿心喜悅之餘問了一句實在不應該問的話:“我能否過完節再來上班?”結果,招聘官表示他不再被錄用。張方摸不著頭腦,要求給個說法,招聘官則躲進房裏,不再出來。
隨後不久,張方的手機響了,傳來部門經理的聲音,說他不該多說話,並明確告訴他:“我們公司永遠不會錄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的員工。”
這家公司的做法固然有矯枉過正之嫌,但留給張方的思考則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一句不恰當的話,也會因此丟掉飯碗!
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是獲得彼此認同的關鍵,但是,必須講究場合。如果不注意這點,說一些不適宜場合情境的話,往往讓你之前的一些努力瞬間化為烏有。
同樣的內容,由於場合的不同,說話的方式也應不同。隻有依據不同的場合,選取最恰當的詞語,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看看一個關於英國女王的小故事。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相親相愛,感情和諧。妻子是一國之君,整天忙於公務和應酬,而丈夫卻不太關心政治,對社交缺乏興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經深夜了,她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問:“誰?”
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你的妻子。”門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女王回到家裏,場合改變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宮廷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形,回家說話應該是另一種情形。
場合是指雙方進行溝通時的地點與氛圍。場合有莊重與隨便,自己人與外人,正式與非正式,歡快與悲痛,公開與私下之分。場合是決定雙方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場合說,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不一樣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那些善於抓住適當場合、時機的人,在與人溝通時往往能夠十分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說話方式,這對我們人際交往中是大有好處的。
例如在說話話題上,在人家辦喜事的場合,就不要談使人喪氣的話題;在人家悲痛的時候,一般忌談逗樂的話題;在大庭廣眾中作演說、作報告,應當講嚴肅的話題,而且話題要求集中。如果是聊天,則可以不斷轉換話題,甚至離題也有離題的樂趣。
任何一種言語都是在具體的場合中使用的,並且受場合的影響和製約。修辭學大師陳望道談到修辭的第一原則就是適應語境,而語境的第一要素就是時間和空間組成的運用語言的環境場合,否則會讓人很反感。
有一個導遊帶領旅行團乘車旅行,走到一座橋上,他指著窗外說注意這座橋,橋下的河就是柰河,過去這條河我們就到“陰間”了。結果可想而知。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一些人對旅途充滿了恐懼,充滿了不定數。故出行前都會祈禱,請求各路神明保佑。也特別講究說吉利話,得到好的預兆。但在最不該談論的死的話題場合,導遊居然還繪聲繪色地談到了死。
所謂“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可不要一開口就說出了不適當的話,讓對方反感。
總結起來,看清場合說對話要注意以下幾點:
(1)比較安靜的場合,比如在圖書館。別人在靜靜地看書,你與對方說話時就不要太大聲,否則會影響別人的學習,還容易讓對方誤會你是一個沒有分寸的人。
(2)私下與公開的場合。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圈子,稱之為自己人。如果你把自己小圈子裏的事情、把你朋友的隱私說給對方聽,對方一定認為你是一個不可靠的人,你這朋友肯定沒法交下去了。
(3)適合多說話的場合與不宜多說話的場合。例如,參加朋友的酒會,氣氛應該是歡快的,你就不應該跟對方說一些沉重的話題或是一些影響氣氛的話題;再如參加會議,與剛認識的人說話時盡量小聲,內容也要簡短,有什麼話都要放到會後再說。
(4)喜慶場合與悲痛場合。如果在別人的婚禮上認識了陌生人,跟他交談時就不要說一些不吉利的話;而在悲傷場合更要注意,避免談論正事,也不要說一些玩笑話。否則會給對方留下輕浮的印象。
人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條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場合,就應說不同的話,這樣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溝通效果。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不光是一種“不會說話”的拙劣表現,而且還會給對方留下極壞的印象,甚至直接把對方“嚇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