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細節決定成敗(2)(2 / 3)

就這樣,一句牢騷話便傷了一個人。是非、流言會加重人際隔閡。那些愛搬弄是非的人的口頭禪是“咱們哪說哪了,千萬別說出去”,“我就告訴你一個人了”,“話到嘴邊留半句”,精神脆弱者可能會因之罹患“交往恐懼症”。那麼,人際交往中該如何做呢?

1.自己不說是非

自己首先要不說是非,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例如:所說非人不說、諂媚阿諛不說、出言招忌不說、說了招惑不說。古德亦雲:“時時檢點自身事,莫費工夫論他人。”就是要人修好口德,不在自己的口下犯過失。

2.不相信是非

聽到是非時,自己要不相信。別聽風就是雨。假使聽到“是非”,也不必苦惱,要能分辨善惡美醜、黑白對錯,以真理判斷,讓自己的耳朵不聽是非而聽實話,不聽惡言而聽善語,不聽閑言而聽真理。

3.不傳是非

自己不但不說是非,也要不傳是非,更不去渲染、擴大。正所謂“是非止於智者”。講話自重,少說是非,多說好話,就能不傳是非,維護口業。

4.不怕是非

現實的人生,到處都有是非,對於是非要做到,是自己的是非,忍耐一下,終究會過去。至於別人的是非,要用智慧判斷,不必跟著散播。學習彌勒菩薩大肚能容,把是非、煩惱消融轉化,一切瞋怨自會平息。

★ 社交學提醒您:

社交之間,最忌蜚短流長、捕風捉影的話,不僅自己苦惱,也傷害他人,成為是非。宋朝懷深禪師告誡世人:“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人際交往,要少說人家的是非,少論他人的短長,切忌禍從口出,管住自己的嘴巴。

不會傾聽影響社交

喬?吉拉德是首屈一指的汽車推銷員,然而,他也有過一次難忘的失敗經曆。

有一次,有位顧客來找喬商談購車事宜。他向那人推薦一種新型車,進展非常順利,就在成交的節骨眼上了,對方卻突然決定不買了。

那天晚上,喬輾轉反側,百思不得其解。他忍不住給對方撥通了電話:“您好先生,今天眼看您就要簽字了,為什麼卻突然走了呢?”

“先生,你知道現在幾點鍾了?”

“真抱歉,我知道是晚上11點鍾了,但我檢討了一整天,實在想不出自己到底錯在哪裏。”

“很好,你現在用心聽我說話了嗎?”電話那頭說。

“非常用心。”他答道。

“可是,今天下午你並沒有用心聽我說話。就在簽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兒子即將進入大學,我還跟你說到他的學習成績和理想,可你根本沒有聽!”

對方繼續說道:“當時你在專心聽另一名推銷員說笑話,可能你認為我說的這些與你無關,但是我可不願意從一個不尊重我的人手裏買東西。”

喬?吉拉德從此知道了,用心傾聽對於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那樣的重要。

人人皆對自己的經曆和所做的事情懷著莫大的興趣,人們最高興的也莫過於對他人談論這些事情。

那麼在交談中便可以盡量逗引別人去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充滿了同情和熱忱去聽他津津有味的敘述,一定可給對方較佳的印象。

因此,要想在交際上取得成功,自己就應該少說別人不感興趣的話,不要隻講自己、表現自己,而是應該耐心地去聽取別人的說話。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要注意六個規則:

1.對講話的人表示稱讚

這樣做會造成良好的交往氣氛。對方聽到你的稱讚越多,他就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聽話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就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對你產生不信任感。

2.全身注意傾聽

你可以這樣做:麵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的親密接觸,同時配合標準的姿勢和手勢。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與對方要保持在對於雙方都最適宜的距離上。我們親身的經曆是,隻願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願意與推一下轉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3.以相應的行動回答對方的問題

對方和你交談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種可感覺到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變觀點等等。這時,你采取適當的行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