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細節決定成敗(2)(3 / 3)

4.別逃避交談的責任

作為一個聽話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你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麼意思,你就應該用各種方法使他知道這一點。

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出你聽到了什麼,或者讓對方糾正你聽錯之處。如果你什麼都不說,誰又能知道你是否聽懂了?

5.對對方表示理解

這包括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情感。有個工作人員這樣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這就比他簡單說一句“我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充滿情感。

6.要觀察對方的表情

交談很多時候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麼,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表情,比如看對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及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中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還有幾個方麵需要努力避免:

(1)別提太多的問題。問題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對方思維混亂,談話精力難以集中。

(2)別走神。有的人聽別人說話時,習慣考慮與談話無關的表情,對方的話其實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這樣做不利於交往。

(3)別匆忙下結論。不少人喜歡對談話的主題作出判斷和評價,表示讚許和反對。這些判斷和評價,容易讓對方陷入防禦地位,造成交際的障礙。

再列舉6點令人滿意的聽話態度:

適時反問。

及時點頭。

提出不清楚之處並加以確認。

能聽出說話者對自己的期望。

輔助說話的人或加以補充說明。

有耐心並想深入了解說話的內容。

★ 社交學提醒您:

有一句民諺說:“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西方還有一句著名的話:雄辯是銀,傾聽是金。中國人則流傳著“言多必失”和“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樣的濟世名言。

這些都給了我們這樣的建議:在個別交往中,盡可能少說而多聽。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喜歡多說話,總是喜歡顯示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這樣的人,以為別人會很服他們,其實,隻要有點社會閱曆的人,都會不以為然。更聰明的人,或者說智慧的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自己要是多說,必然會說得多錯得也就多,所以不到需要時,總是少說或者不說。當然,到了說比不說更有效時,我們一定要說。

玩笑切忌開過了火

有一天,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李小姐提起她昨天配了一副眼鏡,於是拿出來讓大家看看她戴眼鏡好看不好看。大家不願掃她的興都說很不錯。這時,同事老王因此事想起一個笑話,便立刻說出來:“有一個老小姐走進皮鞋店,試穿了好幾雙鞋子,當鞋店老板蹲下來替她量腳的尺寸時,這位老小姐是個近視眼,看到店老板光禿的頭,以為是她自己的膝蓋露出來了,連忙用裙子將它蓋住,立刻她聽到了聲悶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險絲又斷了?”

接著是一片哄笑聲,誰知事後竟從未見到李小姐戴過眼鏡,而且碰到老王再也不和他打一聲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說自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老王來想,他隻聯想起一則近視眼的笑話。然而,李小姐則可能這樣想:別人笑我戴眼鏡不要緊,還影射我是個老小姐。

所以,說笑話要先看看對哪些人說,先想想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像上例老王嚴重地傷了一個人的自尊,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開玩笑可以給生活增添一些獨具風味的樂趣,可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尷尬,可以讓生活充滿了輕鬆與快樂。適度的玩笑不僅是生活的調節劑,更是拓展人脈的有效工具。但並不是所有的玩笑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就像上述例子一樣,大家都在樂嗬嗬地笑,突然就有一個人一下子不高興起來了。因此,有的人竟認為談話時開玩笑應該避免。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在好朋友見麵連開玩笑的話也不許說,那麼生活也未免太乏味了。所以,生活中我們真正要注意的開玩笑的方法,即不開過頭的玩笑。

1.開玩笑要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