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草莽元帥林(2)(1 / 3)

有關張氏家族的來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上說,張家“遠祖居山東”。而晚年的張學良則說:他們張家本姓李,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本家一位女子嫁給張家後,因無子嗣,便將李家一個男孩子過繼給了張家,這位男孩兒,就是張作霖家族的先人。張學良還說,他曾問過父親:現在李家已經沒有後人了,他再過繼回去如何?“我父親聽後,還連連說好!”

張作霖連連說好,是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本該叫“李作霖”或“李”什麼,因為還在他擔任奉天督軍時,就曾有一個來自河北省大名縣(並非大城)的老農前來認親。督軍府的衛兵聽這個自稱姓李的老頭兒來認本家張督軍,以為他是說胡話,差點兒動手打了他。但見老農理直氣壯硬要往裏衝,才不敢貿然行事,將此不速之客的“怪誕”言行層層上報上去。令護兵們大感意外的是,老頭兒竟被請進府裏!據說,張大帥親自接見了此人,但見老農從包裏掏出一冊極舊的家譜,指指點點,找出張作霖祖先的名諱,並準確地說出張的祖父的大名!督軍大人禮遇了這位找上門來認親的老叔,並讓副官將其好生招待了一番。數年前,魏福祥等人編著的《張作霖沉浮錄》中有此記載。

張作霖的傳記在海峽兩岸出了不少,相同的說法是:張作霖之父張有財是個不務正業、嗜賭成性的家夥。某次,他把莊上一個姓王的人贏得光光的,逼人家拿老婆抵債,被那人一怒之下打死了。而被打死的版本又有兩個,一是說被那廝引入村外林中用鐵鎬敲碎後腦勺當場斃命的,一是說兩人互毆時被那人踹中要害抬回家後不治身亡。總之,按“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文革血統論”來看,張作霖日後成為殺人越貨的土匪,成為“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反動軍閥”,是自有其“反動基因”的。

然而,對於張有財的死,長孫張學良卻不這麼說。暮色蒼蒼的“少帥”告訴他的傳記作者唐德剛說:祖父被害的原因並非因要把別人的老婆賭回家。那天,他根本沒參賭,而是在觀賭時看出王姓賭徒是靠耍手腕贏光了別人的錢,便忍不住指責了王。回家途中,兩人由唇槍舌劍演化為拳腳相加,結果,他被年輕力壯的王某打傷,回家後不治身亡。那一年,張作霖才十三四歲。

不知是外人們以訛傳訛,還是張學良誓死為長者諱,反正我們讀到的“曆史”往往與真相並不是一回事。

幼年的張作霖,人稱“張老疙瘩”。東北方言裏,“老”即“小”——“老姨”說的是“小姨”,“老閨女”說的是“小閨女”,而“老疙瘩”當然就是“小兒子”了,“疙瘩”即“寶貝疙瘩”之簡稱兼昵稱。傳統的說法是,因父猝死,家又被洪水衝毀,娘不得不帶著他們兄妹幾人改嫁外鄉的一個獸醫。“張老疙瘩”雖天資聰穎,卻因家貧,隻讀了幾個月私塾便不得不輟學,後跟繼父學相馬、醫馬、騸馬,並因之結識了各路“胡子”(土匪)。後因生活所迫,甲午戰爭期間,他成了大清國的一名騎兵,時年二十歲。

關於張作霖從軍的原因,張學良另有說法。他說,父親是因避禍而投奔了清軍。當年,張作霖和二哥張作孚為給亡父報仇,蓄謀槍殺王某。就在他們夜襲仇人家時,卻無意中驚動了其宅院內的一位老太婆。怕老嫗大叫,張作霖上前掩其嘴,不料手中的槍響了,老嫗登時斃命,宅子內遂一片大嘩!兄弟二人不得不中止複仇行動,連夜潛逃。流浪多日後,張作霖在遠離故裏的“毅軍”當了兵。而他的二哥則被官府緝捕到案,被判刑十年,因《大清刑律》有親屬代為服刑之規定,故張作孚的刑期由其二伯父代服了。

戰爭失敗後,張作霖這位已升至哨長的清軍下級軍官不得不流落回籍。男大當婚,他娶了本地財主趙占元的二閨女趙春桂為妻,因家中太窮而不得不“倒插門”——入贅嶽父家。本來,小日子過得挺安穩,不料卻被村裏一位多事的財主舉報“通匪”而蒙冤入獄,受盡屈辱。出獄後他一氣之下落草於綠林,成為保護一方的黑道首領,後漸成氣候,所部擁有上百人,一直到被新民府知府增韞收為官軍。

這就是張作霖青少年時代的全部履曆。與他同時代的未來軍閥們在讀私塾或讀武備學堂的那些年裏,他卻一個人在荒涼的東北黑土地上啃讀生活的艱辛。

動蕩的成長歲月,使這個生性機敏的小個子擁有了過人的膽識和堅強的意誌,擁有了寧可亡命也不肯認輸的倔強性格,擁有了胸懷白山黑水放眼中原大地的宏誌與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