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草莽元帥林(7)(3 / 3)

一切安排好後,他才登車而去。非“倉皇”也,實“從容”也。

因大元帥的一聲令下,安國軍—最後的北洋軍—全線停止了軍事行動,逐次退往東北方向,不斷有不願出關的將領被蔣介石和馮玉祥以重金收買,率部“反正”,編為國民革命軍,追擊從前的友軍。因而,收尾時的“北伐”戰爭,實際成了“黨軍”各部歡聲笑語的擴軍之旅。

中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同胞廝殺的內戰慘劇,因張作霖的主動退避而猝然停演了。張氏所為,正如同十四年前隆裕皇太後拍板清廷遜位一樣,都是值得後人尊敬的曆史性選擇。因退讓,兄弟不再相戕,人民不再犧牲,社稷得以保全,國脈得以延續。功耶?過耶?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淩晨一時,張作霖神情黯然地離開了現在全國政協辦公大樓的這個地方,專車碾著太平橋大街上專為他而鋪灑的黃土,穿過一個個奉軍守兵的背影,駛向火車站。

月台上,由二十節車廂組成的專列已經在呼哧呼哧地歎息著了。他強作歡顏地與暫留京城的總參議楊宇霆、軍團長張學良等要員們作別,自茲一去不複回。

誰也不曾料想,日本人已經為他挖好了死亡的陷阱……

張作霖出京,標誌著北洋時代已經進入彌留階段。

他將其陸海軍大元帥和安國軍政府總理的印信、令旗等,都帶上了車。不知是為了留作紀念,還是為了卷土重來。

憑武力和陰謀統一了中國的中國國民黨人,把亂紛紛的“北洋”的大幕落下了。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使命也告終結,人家看好的是孫總理生前定下的南京。“北京”因之改名“北平”。待“黨國”的大幕在南京重新拉開後,民國的主席台上已經換了一班人就座。易幟後張學良被安排在了蔣中正的副座,成為威風赫赫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回到北平,成為整個北方的第一號軍事領袖。“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他竟然指示所轄的東北軍不準抵抗,致使東北迅速淪喪,因而成為千夫所指的“不抵抗將軍”。從二十九歲那年他率兵入關參加擁蔣戰爭以後,就再也沒回故鄉,當然也一直未讓其父入土為安。

整整一百歲的“少帥”以基督教的儀式下葬於太平洋中的異國小島上,他永遠不會回家鄉為父親遷葬了。現在的大帥府裏的照片告訴人們,張作霖在原籍遼寧省淩海市(舊稱錦縣)石山鎮驛馬坊的蘋果林裏,與他的結發妻子趙春桂相會於九泉下了。那裏,還有他患難與共的二哥張作孚。

撫順城外的“元帥林”永遠不會有主人了。

沒有主人的“元帥林”不是地圖上的圓圈,它小得連黑點都不是。但在中國近代史籍上,它應該是個圓圈,一個雖說並不圓滿但卻決不能忽略的圓圈。

一個北洋時代的句號。

草莽裏的元帥林告訴我,注意到這個句號的人,還不是很多。

2002年2月23日完稿

2005年7月25日修訂

2011年6月25日重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