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能聽到20幾歲的人有這樣的抱怨:
“辛辛苦苦上了這麼多年學,畢業了,卻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真是白學了……”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誰都沒有我慘,命運怎麼這麼不公礙…”
這樣的感慨太多了。在周星馳的喜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裏,有一段互相之間比誰更慘的鏡頭,相信所有看過的人都記憶猶新。影片確實有些誇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的確都能看到叫苦連天的“祥林嫂”。隨便找一個踏入社會的人,寒暄幾句,他就能把自己描述的比竇娥還冤。其實,困難與磨難是在所難免的,沒有哪個人一生都一帆風順的,好多人在跌倒後,往往是一蹶不振,然後就開始抱怨老天不公,命運不濟,從而永遠爬不起來;而成功者麵對困難時卻總是笑一笑,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最終見到光明。
小李是標準的海歸派。2002年公派留學,2005年回國。小李在國內學的是食品專業,所以留學歐洲時,他選擇了營養學。 比起一般人來說,條件的優越性自然不在話下。
兩年半學成歸國後,他所就職的學校不願意單為他開設一門營養學的課程,他去找校長談了很多次,但結果隻有兩個字——不行。這使他很苦惱,但也沒有辦法,最終他選擇了離開。
離開學校的那段日子是苦悶的,他原以為可以很快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他從招聘廣告上幾乎找不到有招聘營養師的。於是他去一些足球俱樂部、大企業自薦,但當時人們對於健康飲食還沒有什麼概念,他們也無情地拒絕了他。成為了“海待”的他迷茫了:我為什麼出國留學?為什麼要學營養學的專業?學完了又有什麼用?他找不到答案。
待業可不是好玩的,天天醒來時,腦子裏總會想,別人早已開始工作了,而我卻剛剛睡醒。於是趕緊起床、洗漱,然後坐在沙發裏,還是無事可做。這比睡著時更痛苦,因為美夢不再,隻剩下冰冷的現實——待業。小李不能想象,一個學成歸國的人,怎麼竟然會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那些沒有出國留學的人,卻能有一份使他們充實的工作呢?
在尋找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崗位未果後,他開始選擇其他行業。人,還是得有工作可做才行。
雖然小李有一個留學的背景在那兒,但因為背離了他的專業,所以隻能去找一些專業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比如銷售。他找到了一份賣手機的工作,月薪隻有800元,但他幹得很投入、很賣力,因為他多多少少能有一份充實的生活了。很快,他被提升為店長,再後來便進入了公司總部。雖然還是幹很底層的工作,但他有了信心,他決心把自己的工作再做得好一些,他想與公司共同發展。可就在這時,公司被賣掉了,他再次淪為“海待”。小李又苦惱起來。
小李不服,他不相信拋開自己的專業,就無法闖出一片天地來,他再次開始了尋找。
一家規模不大的廣告公司吸納了他,但工資低得可憐,每月隻有500元,小李苦笑,怎麼自己越活越縮……
他在廣告公司是從客戶服務做起的,這是一個受累不討好的工作,但他沒有退卻,他向自己提出了挑戰——做好本職工作,一年上一個新台階。
就這樣,一做便是3年。他從一名客服人員被提升為業務經理,又被提升為業務總監,公司的員工走了又來,來了又走,他已經算是個元老了,但他的工作還是那麼踏實。
任何初出茅廬的人,在有所成就之前,都要有勇氣麵對坎坷,學會在逆境中奮起,學會順應時勢,忘掉以前的光環。征服之前,首要的是適應、認知。在一無所有的時候,醜化自己比美化自己更實在。醜化就是激勵,告訴自己“我是個什麼都不是的小醜,在做主角之前我要跑好龍套”。隻有一無所有的人才不會失落。
“嫁個有錢人”、“直升飛機式的一步登天”,是當代一些年輕人的心態。現實是,這樣的幸運者非常之少。我們需要的是匍匐著去爭取成功。小李的奮爭也為我們證明了這條路:不要對自己估價過高,彎下腰來做事情。很多時候,不是市場飽和了,也不是“社會在拋棄我們”,而是企業、單位被我們“一下子就如何如何”嚇壞了。如果市場確實沒有需求,改變最初的選擇就是英明的選擇。轉行也許是一種浪費,但換過來講,也是一次補益。如果不轉行,也許這一行你就一輩子不熟悉。當然,最好能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有一定的前瞻性。總之,不要隻想做高高在上的鷹,而要學會腳踏實地前進。交往中聰明的年輕人常常可以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這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在適當的時候適度地裝傻。
無論是交際場還是商界,人們都會依賴那些能幹的人,聰明的人,總是有辦法委托他們辦事,交付他們工作。
所以這些人到頭來,往往煩事纏身而沒法擺脫。所以有必要“掩蓋”一下自己,少“發”一點“光”,如果你表現得鋒芒畢露,必會引火燒身。因此,越是能幹的人越應該謹慎,有時還需要裝出不知道的樣子。有些人就是因為過分聰明而遭人嫉妒,最後往往得不到重用。
交往中,隻需把自己的實際能力顯露給對方就可以了。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以假亂真,這一點必須引起重視。
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隻是當時他與曹操實力懸殊,根本沒有辦法與之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製之下。劉備裝作每日隻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隻有我和你兩個人!”就這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生怕曹操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多虧此時一陣炸雷,劉備趕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就這樣,曹操見他的狼狽相,頓時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肯定成不了大事,所以他對劉備也就放鬆了警惕。但是,到了後來,劉備終於擺脫了曹操的控製,並且在中國曆史上幹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輝煌事業。
該裝傻的時候要裝傻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智若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這對於個人來說,是種很高的修養,尤其是在古代,有這種品質的人經常會被奉為君子、仁士。所謂愚,並非自我欺騙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及自己的麵子、學識、地位、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必凡事斤斤計較,為煩惱而擾,為人事所累。
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又文靜又害羞的孩子,大家都把他當成傻瓜。鎮上的人常常喜歡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隨便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五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婦人看他可憐,便忍不住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那個一角的硬幣比五分的值錢嗎?”“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但是,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以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雖然隻是一個小故事,但是這位大總統的大智若愚、藏巧於拙的本領,應該為他賺了不少零花錢吧。
20幾歲剛剛涉足職場,怎樣才能做到該裝傻的時候裝傻,該聰明的時候聰明呢?
(1)懂得職場大智若愚的潛規則。
做下屬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常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便派年已70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龔遂輕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菱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諭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沉溺狂歡,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龔遂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王先生連連搖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作為一個職場新人,要時刻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在上司麵前,不要喋喋不休。對於取得的成績不要張揚,這樣的處事原則會讓你遠離很多是非。假若立了功,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把別人看得一事無成,上司不配指揮自己幹,不論什麼事,少了自己別人就幹不成,居功自傲,對下屬以領導自居,對上司指手畫腳,不可一世,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長此以往,不但會傷及上司和下屬的自尊心,而且會導致你和上司的情感不和。
(2)貓頭鷹戰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交際活動中,單憑言語難以說服對方,采用交際情境,有時給對方多一些思考、體驗,常可產生言語不能達到的效應。
法國有位農學家,在德國吃過土豆,很想在法國推廣種植這種作物,但他越是熱心地宣傳,別人越不相信。有的醫生認為土豆有害於人的健康,有的農學家斷言種植土豆會使土地變得貧瘠,宗教界則幹脆稱土豆為“鬼蘋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這位一心推廣土豆種植的農學家,終於想出一個新點子。在國王的許可下,他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裏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儀仗隊服裝的國王衛兵看守,並聲稱不允許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這些士兵隻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晚上都來挖土豆,並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園裏。這樣,沒過多久土豆便在法國推廣開了。這個推廣土豆種植的主意獲得成功,就得益於情境的巧用。直言土豆好,人們不信;由皇家種植,國王衛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義即:土豆是貴重物品。由此誘發了人們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種後親自品嚐與體驗,確信有益無害,人們就會完全接受這種作物。這裏交際情境的魅力,就在於利用了人們的好奇心理,睜一眼,閉一眼,創造了一個使人接觸土豆的契機,所以產生了可喜的效應。
(3)在荒誕之中用幽默講明事理。
有時麵對一個錯誤的推理或結論,從正麵反駁可能無濟於事,這時不妨用另外一個類似的、並且明顯是錯誤的推理,來達到批駁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這種錯誤的推理具有很強的荒誕性,含不盡之意於言外,會使人在含笑中明辨是非,從而達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誕性,說出的話就越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時,有一次宮廷廚師煮的餛飩沒有熟,皇帝發怒了,把那個廚師打下了大獄。沒過多久,在一次演員演節目時,兩個演員扮作讀書人的模樣,互相詢問對方的生日時辰。一個說“甲子生”,另一個說“丙子生”。這時又有一個演員馬上來到皇帝麵前控告說:“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獄。”皇帝覺得蹊蹺,問是什麼原因。這個演員說:“甲子、餅子都是生的,不是與那個餛飩沒煮熟的人同罪嗎?”皇帝一聽大笑起來,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個“餛飩生”的廚師。演員借皇帝“餛飩生就下大獄”這個前提,演繹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既然是“生”就該下大獄,那麼“甲子生”、“丙子生”也該下大獄。這顯然是荒誕不經,引人發笑的。但是演員的推理語言婉轉,表達含蓄,蘊涵了豐富的機趣。這種幽默語言的產生,不能不歸功於別出機杼的荒誕推理。
(4)答非所問妙解圍。
答非所問指答話者故意偏離邏輯規則,不直接回答對方提問,而是在形式上響應對方問話,通過有意的錯位造就幽默。答非所問並不是思維混亂,而是用假錯的形式,幽默地表達潛在意圖。
在一次聯合國會議休息時,一位發達國家外交官問一位非洲國家大使:“貴國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跟貴國一樣,每人死一次。”外交官問話是對整個國家而言,對非洲的落後存在挑釁,大使並不理會其問話的要害點,故意將死亡率針對每個人,頗具匠心地回答,營造著別樣的幽默效果。幽默有力地回敬了外交官的傲慢,維護了本國尊嚴。
答非所問講究機巧,抓住表麵上某種形式上的關聯,不留痕跡地閃避實質層麵,有意識地中斷對話邏輯的連續性,尋求異軍突起的表達,幽默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動局麵的困擾。
有個愛纏人的先生盯著小仲馬問:“您最近在做些什麼?”
小仲馬平靜地答道:“難道您沒看見?我正在蓄絡腮捋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長的,小仲馬故意把它當作極重要的事情,顯然與問話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馬表麵上好像是在回答問題,其實並沒給他什麼有用信息。小仲馬自然是懂得對方問話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問,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繼續糾纏,這樣既不會傷害別人的麵子,也不會把事情和局麵搞僵。
(5)裝作不知道,說話更巧妙。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而化幹戈為玉帛,並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語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語,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實習期間,有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渡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這裏就是巧妙的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嘩”這一虛像;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可能沒有聽見、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的尷尬局麵。
(6)沉默是金,一條亙古不變的黃金法則。
沉默是金其實就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也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對所遇到的事情,多用眼睛去看,多用耳朵去聽,多用腦袋去思考。不是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是謹慎地做出結論,而且也用不著把所有的都展示在大眾的眼前。多一份深度,少一些衝動;多一些涵養,少一些抱怨。即便真的被別人欺騙,騙都已經騙了,再多的抱怨、再多的漫罵也改變不了這個已經存在的事實。那就把一切埋藏在心裏,默默地總結教訓,隻要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就夠了。當自己真的遇到什麼大的坎坷,遇到大的風浪,我們要去積極麵對,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我們不妨閉上嘴巴,默默地充實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讓自己厚積薄發、一鳴驚人。作為20幾歲的年輕人,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留有餘地,才會有事後回旋的空間。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
《紅樓夢》裏的平兒可以算得上是鳳姐的心腹,她在為人處世方麵就很注意給他人也給自己留餘地留後路,既沒有完全依照鳳姐所說的“我是恐怕你心裏眼裏隻有了我,一概沒有別人之故”,也沒有像鳳姐那樣把事情做絕。平兒對於有權有勢的人不倚仗,對於可憐的人更是加以保護。一方麵化解了眾人跟鳳姐之間的種種矛盾,另一方麵順勢做了好人,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留了條後路。在鳳姐去世後,大觀園衰落,平兒卻能多次得到眾人的幫助,渡過難關。
畫家畫一幅畫,一定要把留白算在其中,才是好畫;印書,天地格、左右空白,你不能印滿,總要留一點餘地;做衣服,同樣顏色的布料留個一小塊,以防衣服破舊以後,可以拿出來縫補;一個普通家庭,三餐煮飯,總要多煮個一二碗,隨時準備有客來訪。做人之道,就是話不可講滿,事不可做絕,錢不可賺荊
(1)給別人留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在現代職場上,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等於給自己留了餘地。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做人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走,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言。我國古代就有“處世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的說法。人在職場,千萬別讓事情發展到極端,而應在做事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的餘地,采取主動的應付措施。
留餘地,其實包含兩方麵的意思,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萬不可逼人於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另一方麵,給別人留餘地的同時,自己也就有了餘地,讓自己有進有退,以便日後更能靈活地處理工作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日本鬆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進而被商界奉為神明。他就善於給別人留有餘地。後騰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長,慕名而來,投奔到鬆下的公司,擔任廠長。他本想大有作為,不料,由於他的失誤,一場大火把工廠燒成廢墟,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後騰清一十分惶恐,認為這樣一來不光廠長的職位保不住,還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這輩子就完了。他知道鬆下是不會姑息部下的過錯的,有時為了一點小事也會發火。但這一次讓後騰清一感到欣慰的是鬆下連問也不問,隻在他的報告後批發示了四個字:“好好幹吧。”鬆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動了後騰清一的心,由於這次火災發生後沒有受到懲罰,他心懷愧疚,對鬆下更加忠心效命,並發加倍的工作來回報鬆下,他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那個工廠。
鬆下給下屬留了餘地,也給自己留下了更快發展的道路。
(2)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滋味好的食物,減三分留給別人吃,路徑窄的路,留一步與人行。留人寬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隻有這樣,你才不會招至損害,而且還能使自己在未來的職場生涯中進退有據,上下自如。
斷絕了別人的退路,自己也就沒有路。在職場上,每個人都有自下而上求發展的本能,如果有百條生存之路可行,在競爭中給他斷去99條,留一點餘地給他,他也不會跟你拚命。倘若把他最後一條路也給斷了,那麼,他一定會揭竿而起,拚命反抗。想一想,世界之大,何必逼人無奈,激人至此呢?
給別人留餘地,本質上就是給自己留餘地。斷了別人的路徑,自己的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的飯碗也就碎了。
亨利·福特就曾犯下過這樣的錯誤。
李·艾柯卡剛進福特公司時隻是一名低級推銷員,後來他推出新的推銷方案“50計劃”,使他負責的地區從全公司銷售最差一躍成為各區之首,一下子轟動了福特公司的總部,他的職位也得到了上升。不久,他主持設計的“野馬”車又為福特公司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後來,他開始出任公司的轎車和卡車係統的副總經理,經過10多年的奮鬥,憑著天才的推銷能力和傑出的研發組織能力,艾柯卡步步高升,成為福特汽車王國的高層管理人員。俗話說:“功高震主”,艾柯卡的巨大成功招致了公司獨裁者福特的嫉妒,使他越來越厭惡艾柯卡。福特對艾柯卡日益增長的威望深感不安,他不願看到自己和王國裏有一個功高震主的人與自己分庭抗禮,他更害怕福特公司會被艾柯卡奪走。於是,他不留情地解雇了艾柯卡。艾柯卡在福特公司任職32年,當了8年經理,卻被突然解雇,從巔峰墜入冰窖,這對艾柯卡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昔日的朋友遠離了他,妻子被氣得心髒病發作,連女兒也罵他無能。他形單影隻,成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但他不是一個隨便退縮的人,既然福特與他化友為敵,他就要把這個對手的角色扮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