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卡轉而投奔克萊斯勒公司,經過一番努力,他領導的克萊斯勒公司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搶占了福特的大部分市場,並很快躍到福特公司的前麵。這個時候,福特開始後悔當初的做法。
(3)不給別人留餘地,就等於伸手打別人耳光的同時,也在打自己的耳光。
職場就是這樣,不讓別人為難,不與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自己也活得自在,這就是留餘地的妙處。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你無法預料到它的發展態勢。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背景,切不可輕易下斷言,不留餘地,使自己一點回旋都沒有。
林某與同事之間有了點磨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誰知,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就成了他的上司,林某因講過過重的話,很尷尬,工作也不好正常進行,隻好辭職,另謀高就。
因把話說得太絕,而給自己造成窘境的例子到處可見。把話說絕了,就像把杯子倒滿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也像把氣球吹滿了氣,再吹就要爆炸。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再倒水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再吹氣而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4)學會給別人留餘地。
在公司裏,如果你能給別人留有餘地,別人一定會感激你、協助你,這就等於多給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
所以,一定要學會給別人多留餘地,說話,做事都不能太絕,要容納一些意外事件,以免自己下不了台,與人交惡時,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對人也不要過早地評論,像“這個人沒希望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別說,世界總是變化很快,說不定你哪天就需要他的幫助。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應該預留“修正”的空間。製定計劃時,應該注意切合實際,不要過於理想化。
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的餘地,才能長得更大。預留一些餘地給他人,因為“山不轉水轉,低頭不見抬頭見”,別人犯了錯誤也要得饒人處且饒人,手下留情,適可而止。即使人有千般不是,也不該斬盡殺絕;分人一杯羹,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別人,總會得到別人的回報。這就像建築法中的建蔽率,隻準你利用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的麵積,就是要你留些餘地給陽光、空氣、庭園,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質。
無獨有偶,韓國北部的鄉村路邊有很多柿子園,深秋時節,處處可見農民采摘柿子的身影,采摘結束後,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會被摘下來,這些留在樹上的柿子,成為一道特有的風景,這些柿子又大又紅,不摘來享用豈不太可惜?據當地的果農表示,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也不會摘下來,因為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為什麼這裏的人有這種習慣?原來,這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在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開花結果,就在這時,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泛濫成災,使得那年的柿子幾乎絕產,從此以後,每到收成季節,果農都會留下一些柿子,吸引喜鵲來這裏過冬,喜鵲彷佛也知恩圖報,到了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20幾歲的年輕人要時刻保持“半半主義”的彈性。點亮他人,給自己節能,讓自己的生活保留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別人留下廣闊的發揮空間,以求得到更為新穎和豐富的結果。凡事留有餘地,收放自如,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在適度和完美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受自尊心的驅使,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對自己的缺點和短處諱莫如深,不甘示弱。其實,如果對示弱巧妙地加以運用,它會成為贏得成功的有力幫手。示弱是化解妒嫉,維護團結,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重要手段。恰當地“自貶”,有時反會出奇製勝。
兔子鬥隼鷹,可謂實力懸殊。當蒼鷹張開利爪向兔子發起淩厲攻勢之時,機敏的兔子佯裝死去,等待完全放鬆了警惕的蒼鷹撲上來,突然集中渾身氣力於雙腿,猛然一蹬而擊斃隼鷹。這就是兔子巧勝蒼鷹的方法。軍事上把這種示弱誘敵、巧搏智娶以弱勝強的方法稱為“兔搏蒼鷹”戰術。它的基本思想是:與強敵作戰,力避正麵硬拚消耗自己,力爭出其不意以奇取勝,在與敵交戰的過程中,強調運用計謀,巧設圈套,誘敵上鉤,並千方百計麻痹敵人,在敵人毫無戒備之時,突然“重拳”出擊,致敵於死地。
中國古代的政界權謀和兵家計策也是相近相通的。擅長“眼淚攻勢”、“微笑外交”甚至是“夫人外交”等手段的政治家常常將對手“懷柔”於胃囊之中。三國中有名的諸葛亮“空城計”、“草船借箭”,是典型的以弱示弱、以柔克剛的戰術變通。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指揮的第一仗,夏侯惇率精兵十萬,殺奔而來。諸葛亮利用夏侯惇的輕敵心理,派趙雲統領隊伍雜亂、旌旗不整的羸弱之兵前去迎敵,使夏侯惇更加心驕氣傲:“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麵前,誇諸葛亮為天人,今觀其用兵,乃以此等軍馬為前部,與吾對敵,正如驅犬羊與虎豹鬥耳。”又讓劉備率弱兵於途中進行毫無攻擊力的“接應交戰”,使夏侯惇完全喪失了軍事將帥應有的警惕性:“敵軍如此,雖十麵埋伏,吾何懼哉。”結果橫衝直撞,鑽入諸葛亮布置好的火攻圈套,大敗而歸。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老子教人要效法水的智慧,把水的特性化為智慧。“守柔”,“處下”,提倡“弱用之術”:“弱者道之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弱者示弱,可以保護自己,為自己套上一層軟甲,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在未強大之前,不會讓你四麵受敵傷痕累累。所示之弱又是有目共睹無法回避的缺點或弱點,自己事先表明,可避免給人可乘之機。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的先例,世外高人鬼穀子有兩個學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龐涓與孫臏。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能在他之上,嫉妒使他產生邪念,要置孫臏於死地,掃除自己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孫臏看出龐涓的邪念,裝瘋賣傻躲避了殺身之禍,成為軍師的孫臏為齊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留有“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這樣傳奇的故事讓後人們得到智慧的啟迪。更有在後來軍事史上影響頗深的《孫臏兵法》一書。
其實積極進取,不甘示弱作為一種精神能激勵年輕人不斷進步,但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爭強好勝”未必是件好事。
初入職場的小張在大學時就是學生會主席,進入職場後,每次公司組織各種競賽,如圍棋比賽、遊泳比賽等,他都積極參加並爭取拿到名次。好勝的性格使部門的人對他敬而遠之。在年底的績效考評中,同事對他的評價是:喜歡嘩眾取寵。
其實,心態成熟的人在職場中懂得恰到好處地示弱,而不是一味地以一種強者的姿態出現。 必要的時候,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麵很有優勢,也不要過多地表現出來,應該讓別人獲得一些心理優勢。但是,如果在所有方麵都要一味示弱,就會給人虛偽的感覺,因此,示弱也要適可而止。
人際交往中,在特定的情況下亮出自己的弱點,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適度“示弱”有以下好處:
其一,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嫉妒,人們對成功者產生嫉妒是一種天性,適度示弱可以將其消極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更可以消除敵意,化幹戈為玉帛;
其二,示弱可以給人一種你這個人誠實可靠的感覺;
其三,適度示弱,有意讓對方看輕自己,這樣容易被人接納,與人打成一片,又可在關鍵時刻脫穎而出,讓人大吃一驚,印象深刻。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收斂觸角並蓄勢待發。
一個人想幹成事業,一要靠自己幫忙,二要靠別人幫忙。所謂要靠別人幫忙,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盡可能減少行進過程中的“磨擦係數”。
美國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人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視。”而向人示弱正是一種讓對方覺得自己受重視的表達方式。它更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它具有疏通人際關係的積極效果,有時還能發揮變被動為主動的作用。適度示弱能給人以一種心理平衡,能拉近你與人們的距離,消除你前進道路上的障礙。20幾歲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或被羞辱,或被誤解,自尊心受到強烈挑戰。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是針鋒相對,堅決還擊;二是以退為進,強忍自安。而實踐證明,很多時候能忍一時之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裏所說的“忍”,是指為了大局、為了長遠利益而把他人強加給自己的痛苦、怨憤強咽下去,不予還擊,求得寧人息事的一種社交方法。有句俗語叫“百忍可成金”,它從某種意義上道出了“忍”的意義和價值。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既不會溜須拍馬,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一頓飯也難以有著落,無奈之中他隻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乞討。
有個市井的小混混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了個馬步。眾人一哄圍上,且看韓信如何動作。
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小混混,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小混混,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命。假如他當初圖一時之快,與淩辱他的小混混鬥毆拚搏,也無異於棄鴻鵠之誌而與燕雀論爭。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棄自己遠大的前程。
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以便我行我素。
“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同事、親友之間發生矛盾時,隻要有一方采勸忍”的姿態,主動放棄對抗,就會使矛盾失去繼續激化的動力,從而使矛盾趨於緩解。其次,“忍”能導致問題的“冷處理”。在矛盾狀態下,雙方頭腦發熱,不夠理智,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一方的“忍”就會使雙方獲得冷靜理智地處理矛盾的機會。最後,從長遠來看,“忍”還有助於成就大事。事有大局與局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分,當眼前衝突有礙大局和長遠利益時,“忍”的態度就成為顧大局的最佳選擇。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器者往往能權衡利弊,決不會因小而失大。人緣的好壞,差別往往就在忍與不忍之間。那麼,在交際中如何才能做到“忍”呢?
能“忍”首先是一個思想修養的問題。能“忍”的人通常是為人豁達、待人寬厚、品德高尚、有遠大理想的人。他們不會過多計較私利、個人麵子,遇事能更多地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團結。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能忍讓小是小非,而表現出大度胸懷、寬容態度和堅韌品格。
“忍”是對自我感情的約束、抑製,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忍”者需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尤其是要善於製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忍”的過程即是意誌力發揮作用的過程。能不能“忍”,關鍵要看自己意誌力的強弱。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憤怒爆發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潛伏期。 表現為不良情緒的滋生,但未失去理智,意誌還有作用,能強裝笑顏。二是爆發期。這時理智已經不能駕馭感情,意誌也已經失效,情緒不可抑製地爆發出來。三是休克期。憤怒發泄後出現的安靜和疲勞階段。從這個情緒發展變化的規律中我們可以看到,“忍”要選擇好時機,即在第一階段潛伏期就要抑製自己,才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進入情緒爆發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控製不住,那就無所謂忍了。
解決困難最好的方法和對策,就是忍耐和勇氣。
不管在多麼黑暗的時刻,對能夠信賴正義的人而言,朝陽沒有多久就會重現。因為信仰正義,就好像被告之太陽即將來臨,從而滿懷信心,迎接雞鳴時的朝霞和陽光。
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隻要能擺出直接麵對它的架勢,並且實際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知道會有多少困難馬上消失。這是經驗上很顯然的真理。
事實上,隻要親身去嚐試看看,就能立刻明了:對降臨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的判斷在一開始經常是錯誤的。
我們常有這種經驗和經曆:乍一看不適合並且與我們作對的事,到後來才知道事實是符合我們的目的的;同樣,相反,原以為是幸運的事,縱使以後沒有造成傷害,卻對我們沒有任何助益,延遲評判不失為一種好的處事方法。
所以,當我們麵臨困難時,暫且不要下判斷,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這樣做可以說是最聰明的處置方法了。
還有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管遇上什麼困難的事,最好暫時忍耐一下,並且應該相信,到了下一刻鍾,事態就會轉變,或者至少會出現新的生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多一份忍耐,就會多一份成功的機會。當然,社交中的“忍”,也不是毫無原則的退讓和容忍,而是在權衡了輕重之後的明智選擇。會忍的人、能忍的人才能在交際上取得成功。人生在世,每天都將遇到很多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也包括冤家和朋友。
但是,聰明者都隻講朋友,不把冤家當對頭。因為他們知道,人生鬥不了幾十年。所以,在他們眼裏,隻有永遠的利益,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有些人一旦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是為了麵子,一方麵是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就非逼對方鳴金收兵或樹白旗投降不可。俗語叫“得理不饒人”,但實際上“得理不饒人”雖然能讓你吹響勝利的號角,但這也拉開了下次爭鬥的序幕;因為戰敗的一方也有一種麵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也不會善罷甘休。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更何況“冤家宜解不宜結”。
可以說,“得理不饒人”是你的權利,但遠遠不如“得理且饒人”更實用有益。何謂“得理且饒人”?就是放對方一條生路,讓他有個台階下,給他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做到這點,對自己則好處多多。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不是智者所為,容易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走路遇上狼,狼為了求生,將會與你拚命,放他一條生路,他“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人也一樣,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即便他心中仍有不悅,他也不大可能再度與你為敵。人海茫茫,但後會有期。更何況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你會得理不饒人,焉知他日他不與你狹路相逢?
曾看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鹿,於是商量共同去追捕那隻鹿。它們合作良好,當野狼把鹿撲倒,獅便上前一口把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狼平分美味,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奮力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大自然的弱肉強食是講暫時的力量,而不講日後的長久利益的,這是為了生存上的需要。但人類社會和動物不同,人類社會遠比動物世界複雜,個人和個人之間、團體和團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密切,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對自己都是不利的。像戰爭,哪場戰爭不是傷人又傷己(有時甚至是自取滅亡)?俗話說“傷敵一萬自損三千”,像派係鬥爭,哪一派不是元氣大傷?因此單贏並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所以最近也有很多人倡導“你活我也活”的“雙贏”戰術。
有一部電影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西部拓荒時期,一位牧場的主人因為全家大小被土匪槍殺,因而變賣牧場,天涯尋仇。家被毀了,這種仇是任何人都想報的,可是當這位牧場主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找到凶手時,才發現那位凶手已老病纏身,躺在床上毫無抵抗能力,要求牧場主給他一槍,牧場主人把槍舉起,又突然放下。結果是,牧場主人沮喪地走出破爛的小屋,在夕陽照耀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語:“我放棄一切,虛度寒暑,如今我也老了,報仇,它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電影是人編的,但編劇都是有根據的,也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因此雖然是電影,一樣可以提供給人們做深刻的反省,而這反省也就是我們強調的“大仇不報是君子”的道理。
首先來看“報仇”的投資。
第一,精神的投資——每天計劃“報仇”這件事,要花費很多精神,想到切齒處,情緒心神的劇烈波動,更有可能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第二,財力的投資——有人為了報仇而放棄一輩子的事業,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放下一輩子的事業,也要花費財力,以做部署工作。
第三,時間的投資——有些仇不是說報就能報,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沒有報成。就算報了吧,自己寶貴的時間也搭進去了,自己也年華老去了。想一下得不償失,俗話說“十裏地趕個嘴,不如在家喝涼水”,既然不夠本的買賣,做它又有何益?
所以,作為一個有智慧的人首先應該知道輕重,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報仇”雖然可消“心頭之恨”,但“心頭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自己,所以君子有仇不報,學會愛你的敵人這才是智者所為。“愛你的敵人”,這是件很難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敵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可見要愛敵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因為做人難、處世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下,有大有校正如公子小白與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就一世英名,關鍵是他們能夠放棄前嫌而大膽地將敵人化為朋友的緣故。而其他許多人卻隻是整日自尋煩惱,成為庸碌小人。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敵人的人大。
能愛自己敵人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是“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誤認你已“化敵為友”;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姿態,如果對方不能“愛”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沒有“器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輕有重。所以,當眾擁抱你的敵人,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的敵意,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地球是圓的,天涯無處不相逢。人生是短暫的,天涯又何處無芳草呢!
然而,最為重要的是,愛你的敵人這個行為一旦做了出來,久而久之成為習慣,會使你在與人相處時有更大的市常朱元璋說:“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相信,凡幹事業的沒有不能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