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有一位17歲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工作。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店裏來了一位30歲左右的貧民顧客,他衣衫襤褸,一臉的悲哀、憤怒,他用一種不可企及的目光,盯著那些高級首飾。

姑娘要去接電話,一不小心,把一個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絕倫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撿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麼也找不著。這時,她看到那個30歲左右的男子正向門口走去,頓時,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兒。當男子的手將要觸及門柄時,姑娘柔聲叫道:

“對不起,先生!”

那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足有一分鍾。

“什麼事?”他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麼事?”他再次問道。

“先生,這是我頭一回工作,現在找個事兒做很難,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說。

男子長久地審視著她,終於,一絲柔和的微笑浮現在他臉上。

“是的,的確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這裏會幹得不錯。”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她,然後轉過身,慢慢走向門口。

姑娘目送著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外,轉身走向櫃台,把手中握著的第六枚金戒指放回了原處。

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了青年男子偷拾的第六枚金戒指,關鍵是在尊重諒解對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情言語和站在對方的立場博得對方的真切同情。對方雖是流浪漢,但此時卻握有打破她飯碗的金戒指,極有可能使她也淪為“流浪漢”,因此,“這是我頭一回工作,現在找個事兒做很難”,這句真誠樸實的表白,飽含著懼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飽含著懇請對方憐憫的求助之意,終於感動了對方,對方也巧妙地交還了戒指。試想想,如果嗬責怒罵,甚至叫來警察,也可能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飯碗”能保得住嗎?

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確實不容易,但卻不是不可能。具體該怎麼做呢?以下幾個步驟可供借鑒。

(1)明確勸說到底為了誰。

說服他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對方著想。如果你心中有如此自覺,認為:“那是再自然不過了的。”你便握有成功之門的鑰匙,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在勸說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忘記這個最基本的東西。因此,無論你學會多少技巧也無法成功,這就好比在不甚穩固的地基上,建造設計外觀精美的房屋,但房子卻隨時可能會傾倒。所以當你準備開始說服某人時,務必事先確認此次行動是為了誰。成功的勸說,是建立在為對方利益著想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應該牢記在心的。

(2)注意自己的勸說態度。

在你企圖說服別人前,必須確定你究竟希望對方做出怎樣的行動。具體而言,這時的你隻需要考慮自己的想法,不要估計對方的情況。試想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來,你的勸說內容究竟是為己還是利人就不言而明了。在此一階段請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內心真正的想法。

(3)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

一般而言,之所以會造成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對方的局麵,是因為沒有事先設想對方會有哪些反應。請在進行說服前,先假設自己是那位被說服的對象,看看麵對這樣的勸說自己會做什麼感想?

要完全避免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的事情發生,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其具體步驟如下:

①已經設定的勸說目標,自己是否能夠接受?

②若不能接受,別人能夠接受的程度是什麼?

③自己是否能夠接受自己常用的勸說方式?

④聽到什麼樣的勸說內容,你才肯付諸行動?

(4)將自己的想法與對方的想法做一些調整。

在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後,如果貿然付諸實踐,依舊很容易招致失敗。因此,還必須再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同時加以研究。當然,由於立場不同,結果必然會相互抵觸。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是否能夠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該怎麼辦呢?而能夠消除的具體方法到底是什麼呢?綜觀這些問題,其實隻要你的頭腦裏存在“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他麵子為他著想”,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了。

在語言交談和說服他人時,隻有善良的願望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恰當的說話方式,給別人麵子,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才能使對方了解並接受這個願望。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需要我們出麵圓場的情況。有時候,雙方在觀點相左或利益相對立時,你作為第三方就應該抓住說話的時機,把握說話的分寸,掌握說話的技巧,使你的話能既緩和雙方之間的關係,又不會得罪其中任何一方。如果言語不當,不僅不會息事寧人,反而會火上澆油,擴大不利的事態。

裏根在任美國總統時,有一次被記者問到保持健康體魄的奧秘時,他不假思索地說:“除了鍛煉,我的另一個秘訣就是不吃鹽或少吃鹽。”誰知這一“脫口秀”竟引來了全美國鹽業老板的齊聲反對,一嘲食鹽風波”一時間被鬧得沸沸揚揚。

處在困境中的裏根隻好請來鹽業研究所的所長出麵打圓場,但他既不能直接批評總統,也不能為了維護總統而反擊鹽業的老板們“一拳”。於是他說:“吃鹽對人的身體是有一定好處的,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鹽,而總統先生遵循醫囑不吃鹽也絕對沒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嘛,我們還是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吃鹽的多少!”

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碰到許多或尷尬難堪、或劍拔弩張的局麵。其中有些局麵是需要我們作為第三方出麵調和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說話才能既顯示出自己不是在插科打諢,又不是在違心討好,而且還能達到既不得罪任何一方,又能緩和局麵、調解氣氛、協調關係的目的呢?這就需要你把握好圓場的“度”,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和方法。

在這裏,我們所說的“打圓潮不是不著邊際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調的詭辯,它是一門說話的藝術。它有別於“和稀泥”,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語言行為,在社會交往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1)化分歧為兩麵,雙方都滿意。

清末有位姓陳的官員,口才頗好,善解糾紛。他在江夏當知縣時,張之洞在湖北任督撫,譚繼詢任撫軍。有一天,陳知縣在黃鶴樓宴請張、譚二人及其他官員。席間有人談到江麵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故意說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丟自己的麵子,宴席上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陳知縣知道張譚二人素來關係不和。這次隻不過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為了不使宴會大煞風景,更為了不得罪兩位上司,他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說道:“依下官所知,長江江麵漲潮時就寬到七裏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這有何可懷疑的呢?”

張之洞和譚繼詢本來就是信口胡說,接下來由於爭辯下不了台階,聽了陳知縣的這個高明而有趣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了。眾人也一起拍掌大笑,爭論便不了了之。

有時候,爭執雙方的觀點明顯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這時,如果能把雙方的意見分歧點分解為事物的兩個方麵,就會讓分歧在各自的方麵都顯得正確,這的確不失為絕佳的方法。

(2)分別肯定,雙方都接受。

在有些場合,雙方會因為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觀點而爭執不休時,作為圓場人就應該理解雙方的心情,找出各方的差異並對各自的優勢都予以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雙方自我實現的心理。這時再提出建議,雙方就容易接受了。

某公司舉行員工歌詠比賽,分為工程和文員兩組,然後根據選曲和現場表現進行評比。 比賽結束後,沒等主持人發話,坐前麵的員工就已經分為兩派,工程人員說工程組唱得好,文職人員說文員組唱得好,雙方各不相讓。

眼看活動就要陷入僵局,身為工會主席的主持人老張靈機一動,說道:“到底哪個組能獲勝呢?依我看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員組歌曲選得好,節目的形式編排也使富於創意,應該得創意獎;工程組的演唱富有朝氣,激情四溢、精神飽滿,應得表演獎。雙方不分軒輊、平分秋色,都是勝利者。”老張的話音剛落,台下就想起了一陣雷鳴般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

其實老張心理明白,歌詠比賽絕不是為了決出勝負,而在於豐富員工的業餘生活,給大家帶來歡樂,加強員工間的交流,如果為了名次而鬧得不愉快,就違背了舉辦活動的初衷,實在得不償失。於是,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老張沒有參與和評論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強調雙方的特色及優勢所在,並予以肯定和讚譽。最後提出解決紛爭的建議——雙方並列第一,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3)折中選取,雙方都有麵子。

生活中有很多爭執,往往是因為雙方互不讓步,覺得自己如果退讓就會失去麵子。因此作為夾在中間的第三方,想要和平調停的話,固然可以同意其中一方的觀點,但也要顧及另一方的麵子,把雙方的意見作個折中,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4)巧設前提,雙方都不得罪。

當雙方有意見不一致時,如果你想明確表示支持一方,但為了不得罪另一方,你應該首先為另一方鋪好後退的台階,這時,給你自己的語言巧妙地加上一個合適的前提,這就是最好的台階。

一次,李姐到市場買菜,經過討價還價,菜商以每斤1.1元的價格將角瓜賣給了她。當李姐剛要離開菜攤時,鄰居張阿姨也來買角瓜,這時菜商要價每斤1.3元。張阿姨還價後,菜商同意將價格讓到每斤1.2元,並指著李姐說:“剛才賣給這位大姐就是每斤1.2元,不信你問問她。”張阿姨順勢便問李姐:“你買的有那麼貴嗎?”這讓李姐可犯了難:如果說每斤1.1元吧,菜商肯定會尷尬,如果說每斤1.2元吧,又是在欺騙鄰居。她想了想說:“我來得早,好的角瓜都讓我給挑了,所以就貴一點,是每斤1.2元。”她又轉向菜商說:“剩下的就便宜點吧,每斤1.1元怎麼樣?”

這句話不僅讓張阿姨知道了真實的價格,而且也給菜商鋪好了可以下的台階,雙方都不得罪,真是巧妙得恰到好處啊!

(5)善意謊言,雙方都輕鬆。

一次大學同學聚會,大家都好多年沒見麵了,所以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氣氛十分熱烈。這時一位男士突然對一位女士說:“還記得嗎?當年,你這個係花可是主動追求過我的。”這雖然不是一句非常得體的話,可在這樣的場合開開玩笑,倒也是無傷大雅的。可偏巧這位女士先前因為一些事情影響了心情,於是很生氣回了他一句:“你神經病啊!也不看看自己是誰,誰會追求你啊!”大家愣住了,場麵頓時靜了下來,那位男士更是感到很難堪。

這時林小姐站了起來,摟著這位女士的肩膀說:“小妹,怎麼還是和大學時的脾氣一樣啊?喜歡誰就說誰是神經病,越喜歡還罵得越起勁兒!對了你不記得了,那時……”接著便伏在她耳邊耳語起來。那位女士也不由地笑了起來,說道:“哎呀,你真討厭,都過去那麼久了還提。”大家一陣嬉笑,接著氣氛又活躍了起來。至於那位女士是不是真的喜歡誰就說誰是神經病,也沒有人去較真了。

在交際中,有時,有些人不合時宜的玩笑,撞在了別人的槍口上,免不了尷尬。為了緩解這種局麵,我們說點善意的小謊,為一方的玩笑添加特定的背景資料,從而將玩笑向有利緩和氣氛的方向發展,最後再佐以幽默的語調或結合當時的場景說話,為大家營造出輕鬆的氛圍,從而將話題引開。

(6)圓場時不宜說的話。

①有所偏袒的話:如果你隻讚成其中一方的觀點或明顯地偏向這一方,那你勢必會得罪另一方,令其感到不滿。

②火上澆油的話:這樣隻會激化矛盾,令雙方之間的氣氛更加緊張。

③亂和稀泥的話:這樣沒準會使矛盾的雙方聯合起來對付你,那豈不是吃力不討好。讓弦外之音說話,用暗示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正是人們常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在生活中,並不是每句話都必須直說的,有時候以暗示代替直言,含蓄、巧妙地向對方發出某種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讓對方自己去體會說話者的用意,領會並認可說話者的意思。

南唐稅收苛嚴,百姓不堪重負。很多大臣勸諫烈祖減輕賦稅,都沒有結果。當時逢京師又遇大旱,民不聊生。

一天,烈祖問群臣:“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惟獨京城無雨?”

大臣申漸高一聽,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進諫,但又不能直言,便詼諧地說:“因為雨怕收稅,所以不敢進京城。”

烈祖聽出他話中暗含的意思,大笑一陣後,即頒發聖旨,減輕稅收,讓百姓休養生息。

我們遇到無法用直接的言語解決問題的局麵時,我們可以用暗示的方法。

(1)指桑罵槐的諷刺。

當我們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最好不要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運用指桑罵槐、旁敲側擊的方式,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暗示給對方,讓對方自己去體會涵義。

有一個村幹部經常跑到村民家中混飯吃,雖然村民對他十分反感,但礙於他的身份和地位,卻不得不留他吃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他又來到了村民老趙家裏。老趙無奈,隻好給他盛了一碗飯。他很快就吃完了,但看到老趙並沒有為他再盛飯的意思,就強忍著心中的不快,把碗底翻過來,看了一會兒,讚道:

“這碗不錯,還是景德鎮的呢!”

老趙當然明白他的意思,但卻不動聲色的去把空飯鍋拎了過來,說道:“我家的鍋質量更好,鋁皮都是雙料的,看見沒有,皮有多厚啊!”

這個例子中,村幹部先用了暗示的手法,借讚碗為名,以引起老趙的注意,以便讓他為自己盛飯。而老趙也模仿他的手法,借讚鍋的名義,諷刺村幹部的“臉皮厚”。雙方都沒有把自己的意思明說,但都體會到了真正的意圖。

鄭板橋年少聰穎。他家鄉有個財主十分霸道,人們在路上見到他都得叩頭、讓路。鄭板橋設法要治一治財主。他和給財主喂驢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著財主,向驢鞠個躬就打一下驢,再鞠個躬又再打一下。後來,隻要鄭板橋向驢鞠躬,驢就驚跳起來。

一天,鄭板橋見財主騎驢過來,衝著驢子就鞠躬,驢子亂蹦亂跳,把財主摔倒在地上,磕得鼻青臉腫。

過了幾天,財主又騎驢出門,鄭板橋連忙迎上去鞠躬,驢子又驚得亂蹦亂跳起來。財主急忙下驢,哭笑不得地說:“鄭板橋,你小小年紀就這樣知禮,實在難得,以後就免了你的禮吧。”

鄭板橋高興地說:“那我還得謝謝你這條蠢驢哩!”

財主忙說:“不必!不必!”

鄭板橋巧用暗示技巧,譏罵財主,痛快淋漓,令人忍俊不禁。

(2)旁敲側擊的批評。

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有意無意地犯一些小錯誤,你直接批評,會讓對方很沒麵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效果;如果運用暗示的方法,遠比直接的申斥更能令人動容,對心理的作用也顯得更為持久,是批評的妙法。

一次,幾位老同誌反映機關晚上不安靜,樓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誌在樓下睡不好。這屬於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在會上講,就會使老同誌和青年人之間產生隔閡。

黨委書記和小青年閑談時,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

有個老頭晚上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鞋子“噔噔”兩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很不容易才入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習慣性地甩出了一隻鞋,剛甩出第一隻鞋之後,他意識到不應當,便輕輕地脫下了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沒有甩,害得我等著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