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持好奇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用心傾聽別人的談話,那就必須對別人的談話內容保持好奇心,並能夠利用對方說話的間隙,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表示你對他說話內容的關注。 比如,“有這種事?”“太有趣了!”這一定可以令對方感覺到被重視,願意與你繼續交談下去。如若你心不在焉,或者做一些與談話無關的事,甚至當他偶然問你一些問題時,你會因為沒有留心聽他說話而無從回答。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尊重他,自然也就會沒心情和你繼續交談下去了。
(3)不要隨便插話或糾錯。
也許對方說的話是不對的,但即使這樣,你也不要在別人說話中間隨便插話或糾正錯誤,這不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且還是不禮貌的表現。即使他真的錯了,或者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見解,也要耐心等待別人說完,然後再找時機婉轉地糾正他的錯誤,或者表達你的見解。
(4)適當給予回應。
適當予以回應,這樣可以讓人覺得你在用心聽他講話,他會更願意與你交談。當然,適當的回應並不代表隻說一些“嗯”“哦”“是嗎?”“氨之類的詞,總說這些詞,不僅令人聽起來枯燥單調,而且對方也會懷疑你是在敷衍他。你不妨用“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或“我想我明白了”等簡短的話語來代替那些單調的詞語。
(5)用眼神回應對方。
當你不方便插話時,眼神的交流就顯得很重要。這不僅表明你在認真聽他講話,而且對方也能從你的眼神中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調整自己的談話。
我們要善於去接近和親近周圍所有的人,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傾訴,對你周圍的親人、朋友,甚至所有不相幹的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在別人最困難迷惑的時候拉上一把,去用心地傾聽,就是一種深愛,就可以帶給大家溫暖和陽光。傾聽,更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學會傾聽,善於傾聽,你將逐漸地成熟起來。人人皆知說話時有一個輕與重的分寸問題,但對於20幾歲的人來說這個分寸該怎樣把握呢?所謂“重”就是把話說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謂“輕”則是把話說得隱晦些、淺淡些、客氣些、簡單些。由此可見,說話的輕與重的確是一門藝術。
有一天,一個人拿著一份七拚八湊的樂曲手稿來向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請教。在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來訪者問他:“屋子裏太熱了嗎?”羅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見到熟人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了太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羅西尼巧妙地用“太多的熟人”的詞語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既含蓄又明確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
(1)旁敲側擊。
旁敲側擊法即通過曲折隱晦的語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見暗示給對方。這種方式既可以達到提醒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難堪的場麵。
(2)借彼說此。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還能增強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朝貞觀年間,宰相封德彝鑒於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隻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彙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幹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什麼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竭澤而漁,雖能一時打到魚,但明年就無魚了;焚林而獵,雖能一時捕到獸,但明年就無獸了。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如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地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民?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道:“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賞賜給魏征一口金甕。
在這段話中,魏征用借彼說此的技巧,十分具有說服力,因而成功地勸說唐太宗改變了主意。
(3)正話反說。
有一則宣傳戒煙的公益廣告,上麵完全沒提到吸煙的害處,相反地卻列舉了吸煙的四大好處:一能節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致駝背,身體萎縮,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麼多布料;二可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以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竊;三可防蚊:濃烈的煙霧熏得蚊子受不了,隻得遠遠地避開;四能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這裏說的吸煙的四大好處,實際上是講吸煙的害處,此處用的是一種“正話反說”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把想說的話,以另一種角度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4)暗藏釋說,以柔克剛。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然很容易能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晦話隱語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擊。
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涅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裏有話,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得商人自討沒趣。
(5)反唇相譏,讓取笑者自取其辱。
在交際場合,遇到某些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采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還牙。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其醜惡,戲弄其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自己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麵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給人痛快酣暢之感。
②以退為進。有時在交談中,表麵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先把手往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
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其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道:“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麼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揶揄道:“既然人這麼多,怎麼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裏,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裏。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幾句話說得楚王麵紅耳赤,自覺沒趣。
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采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遣出使楚國,這表麵上是“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禮、無能,是“進”,以退為進,綿裏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而受到奚落。
③暗藏鋒銳。在某些場合,將某一固定說法拆開來解釋,賦予其新奇意境,能使之化腐為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性地問道:“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那個記者聽後啞口無言,一副窘態。周總理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調法,創造了一種新奇的含意,時而山重水複,忽而柳暗花明,點石為金,化拙成巧。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奇,露鋒時泰山難擋其銳”。
話裏藏話,總體上有兩個基本功:一是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惡毒用意,否則便會成為笑柄,被人耍了自己還陪著笑臉。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話說得很藝術,又讓聽話之人心領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你的敵人發出的旁敲側擊之音,暗含惡毒之意,這是一種無形的霹靂,甚至會讓你身敗名裂,萬萬不可小瞧。對待居心不良者暗算之“飛鏢”的上策便是接鏢有術,還以顏色。維護自己的名聲和麵子,是自我保護,立足於世的必備功夫。
(6)把握好順舍逆取的變通之道。
逆取,事實上就是“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即隱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並不追求什麼,並讓對方得到滿足,最後才真正讓自己得到滿足。
人的逆境大約可分為四種:一是生活之苦,饑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是事業受阻,功敗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處絕境。如何對待逆境也有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誌,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而為。
勇往直前是一種勇氣,激流勇退也是一種勇氣。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善於變通。在環境變化或者形勢變化的時候,你的言語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否則你會吃虧或者敗陣。適應性是人類適應周邊環境的生存能力,靈活性是人處在不可改變的環境中改變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現。
許多人在情況改變以後還堅持原來的方針,是因為順著既有的方向,順勢而為要簡單得多,所以不願意立即接受風向改變的事實。因為一旦承認轉向,戰略也非得跟著改變,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運勢,也希望沿著原來的道路走下去。二戰時期帶領英國和法國贏得勝利的丘吉爾和戴高樂,在和平時期的選舉中反而落選,就是這個道理。
情況發生逆轉和突變時,不知審視環境,加以變通之人,很難察覺到悄悄接近的危險及把握住好時機的新機會。同時,那些沒有經驗但能夠以冷靜的態度觀察事物的人,是能夠因情況不同而改變的。
對於處世、說話也是一樣。苦與甜,是你親手調製的一杯湯。如果你是初入職場磨練、打拚,要想做一個好員工,需要有計劃和有係統地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淘汰陳舊的、正在死亡的觀念和技術。隻有放棄過去,才能擁有新的工作所需的各種資源。當然,這裏所謂的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並非鼓勵你不斷地調換工作;發展的內涵也包括在一個地方提升。許多人在一個地方時間幹長了,卻無法突破自己,其最大障礙是自我能力的低估,缺乏突破、變通的意識,缺乏改進自己的信心和激情。
要把握好說話輕與重的分寸就必須首先認清說話的對象——聽話人的具體情況,如果聽話人是一個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說的話就不必太重,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一點即通,一點即透。這樣的人就像一麵靈通的“響鼓”,鼓槌輕輕一擊,就能產生明確的反應。對這樣的人,你何必用語言的鼓槌狠狠地擂呢?而相反,若聽話人頭腦不聰,或悟性太差,即使是犯了錯誤也遲遲反省不過來,這就是個“呆鼓”,你若不用重槌敲他,他一時半會兒也反應不過來。幽默的話,能抓住聽者的心,也可以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達得更生動、更形象。這種幽默技巧裏飽含著說話者的智慧,也展現了言者較強的想象、聯想能力。通過言者的敏銳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力,使聽者既有刺痛之感,卻又找不到痕跡。卡耐基在《語言的突破》裏寫道:幽默的故事,一定要有其觀點,對人有所啟示,幽默就像蛋糕表麵的糖霜,它隻是蛋糕層與層之間的巧克力,而不是蛋糕本身。
有一天,德國詩人歌德在公園裏散步。在一條隻能通過一個人的小道上,他迎麵遇到了一個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尖銳批評的評論家。這位評論家高聲喊道:“我從來也不給傻瓜讓路!”“而我則正好相反!”歌德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
歌德的這一應付的方式,在後世傳誦甚廣。他運用的幽默戰術,有點像中國太極拳中的“以柔克剛”的味道。
幽默的思維最首要的一點就是突破常規的想象和聯想,隻要我們反應敏捷、善於想象和聯想,勇於打破常規,幽默的基礎就被我們牢牢地打下了。莎士比亞曾說:強烈的想象往往具有這種本領,隻要一領略到一些快樂,就會相信那種快樂的背後有一個賜予的人;夜間一產生恐懼的念頭,一株灌木便一下子會變成一頭熊。那麼如何幽默呢?下麵有幾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