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要求一些年輕人回憶他們結交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並列舉這位朋友與他們自己有哪些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大多數人列舉的盡是自己的朋友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如“我們性格內向、誠實,都喜歡欣賞古典音樂”,還有“我們都很開朗、好交際,還常常在一起搞體育活動”等。
影響人際吸引的相似性包括很多,既有內部傾向性的方麵,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的相似;也有外部的身份特征,如年齡、性別、學曆、經曆、階層、民族、宗教、行業、國籍等的相似。在現實生活中,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個人嗜好一致的人比較容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在許多類似的條件中,態度特征、對象身份、社會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相似性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世說新語》中就有“管寧割席”的故事:
管寧與華歆本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兩人一起結伴進私塾讀書。一次,管寧與華歆一同在學校後麵的園中鋤草,發現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繼續揮鋤不止,他認為這掉在地上的金子,是“非己之財”,所以與瓦礫無異。而華歆卻將金子拾起來看了看,並用牙齒咬了咬,來辨別這塊金子的真偽,然後把這塊金子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裏。華歆的這一舉動被管寧視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所為,與自己對金錢的看法不一致。
還有一次,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附近有官員華麗的馬車經過,前呼後擁十分熱鬧。管寧依舊同往常一樣安心讀書,而華歆卻忍不住將書本丟到一邊,跑出去看熱鬧。華歆的這一舉動在管寧看來是心慕官紳,想著做官,亦非君子。於是,管寧毅然將二人同坐的席子割開,與之分坐,斷了與華歆的交情,並且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男人成長法則
朋友對於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進行自省,學習他們的長處,避免其短處。朋友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麵不可多得的鏡子。
一個人和他人結為朋友,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出於彼此的好感,然後彼此尊重而成為朋友。然而,彼此之間的了解在開始的時候一定不是很深的,隻有慢慢地通過時間的洗滌,才能知道對方的性格,摸清彼此的脾氣和愛好。當我們發現朋友的誌向和所追求的東西與自己截然不同時,就有可能在以後的路上分道揚鑣。因此,朋友未必能夠一路同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學習、一起創業,然而隨著人生經曆的變化,也有可能會在一個關鍵問題上出現分歧,最終出現友情破裂的情況。
在所經曆的形形色色的人當中,要認清哪些才是可以做朋友的,哪些隻是泛泛之交,哪些人的身上可以使我們學得有益於個人發展的智慧。將朋友當作認識自己的一麵鏡子,時刻從朋友的身上檢查和反省自身,這些都是20幾歲的男人步入社會都得學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