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年輕人!躲開理財的誤區(3 / 3)

等過了一段時間,小劉去銀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投資失敗了。原來,因為彙率變化等原因,外幣理財產品並沒有實現“預期收益”,他幾乎沒拿到什麼收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劉以後再也不敢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了。

實際上,小劉走入了“預期收益”的誤區。當初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對產品缺乏了解,後來再也不相信“預期收益”,這都是很明顯的理財錯誤。很多剛開始投資的二十幾歲的人都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讓我們看看關於“預期收益”有哪些誤區:

誤區之一:凡是“預期收益”都有風險

銀行監管部門有這樣一個要求:除了銀行儲蓄以外,其他多數理財產品均要用“預期收益”來表示。實際上,大部分穩妥型產品的實際收益基本等於預期收益,而投資國債、金融債等理財產品有時實際收益還會大於預期收益。不能談虎色變,看見“預期收益”就害怕!

誤區之二:“預期收益”越高越好

大部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都有一個收益區間,如4%15%。有些產品在宣傳時直接說“最高收益15%”,這種高收益隻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可能”離真正的收益水平相差甚遠。如果產品運作不到位,再高的收益都是空話。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要隻看“最高收益”,不妨問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想投資,還應對產品以及投資的方向進行分析。

誤區之三:不注明“預期收益”的產品不買

也許你還會發現有些與境外股票或基金掛鉤的理財產品,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或者隻是籠統地說收益率是從零至無限大。這是什麼意思?這樣的產品能買嗎?很多人就認為這樣的產品不能買。法律條款是這樣定義的:預期收益均不是承諾收益,僅是一種參考,真正能夠拿到多少收益還要看理財資金的運作情況。所以,這種理解觀也是錯誤的。

我們要明白,大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是和市場表現掛鉤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所說的那些個“預期收益”大多是在以往收益數據基礎上預測而得來的,所謂的“最高”更是最為理想狀態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場變化莫測,誰能保證理財期滿最終實現的收益呢?

那又如何避免走入預期收入的誤區呢?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認真研究產品和市場,還要結合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考慮、購買投資組合。最主要的是明白——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銀行的宣傳更不能代表合同內容,不具有規範的約定。

二十幾歲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就像用一個新的電器那樣,看不懂就不會用甚至會壞掉。看明白了再投資,投資以後還要繼續關注所買的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動方向,看看銀行把錢投向哪些方麵,資金投入方向才是理財產品收益率最直觀的體現。

二十幾歲年輕人理財三戒三宜

俗話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很多20世紀60年代的老人經常這樣說話,現在的生活水平自然要高出以前很多。那現在說這句話還有意義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經驗即財富。學會怎麼理財,怎麼理好財,是每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應該關心的話題。理財需要算計,年輕人理財要做到三忌三宜:

一忌攀比揮霍,宜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二十幾歲的8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家裏就比較富裕,沒有什麼經濟負擔,思想上更沒有什麼理財意識。喜歡攀比,穿名牌,用高檔,揮霍無度。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自己能賺錢了,花起錢來一副大款相,往往還沒到月底已是兩手空空。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總認為自己年輕,錢嘛,有的是機會去掙;還有的認為爸媽有錢,沒了去拿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很難做到量入而出地去花錢。

像這種情況的年輕人應該多問自己幾個怎麼辦:有一天你失業了怎麼辦?你買房子沒錢怎麼辦?你的家人得了重病需要大錢怎麼辦?你想結婚沒錢怎麼辦?看你沒錢怎麼去應對,看你怎麼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再強大的國家都需要儲備,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家庭呢。

二忌好高騖遠,宜麵對現實,聚沙成塔

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富豪們,雖然日進萬億,腰纏萬貫,但在生活上還是非常“小氣”,節約水電,穿舊衣服,為的是什麼?不僅僅是為了子孫後代,更是一種居安思危、環保意識的體現。我們年輕人,雖然錢不多,但也要學習這種富人的理財觀念,從實際行動中實現理財。對於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可以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存入銀行。

儲蓄是最安全、最可靠、最簡單的理財方式。每個人初學理財,最好先學會把錢存起來,當然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相對安全的國債、債券等,因人而宜去選擇理財工具。雖然簡單,但你必須去做,隻有這樣才會有收獲。在生活中要學會花錢,樹立節約意識,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聚沙成塔,小錢也能變大錢!

三忌急功近利,宜深謀遠慮,謹慎從事

任何一種投資都具有風險性,所以初學投資的時候,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要相信什麼所謂的“股神”、“預言家”的話,聽風就是雨,別人說什麼能賺錢,你就去投資什麼。自己不太明白的投資領域不要盲目涉足,以免賠個血本無歸。就像做生意一樣,不能看別人做什麼賺錢就去做什麼,盲目跟風,到頭來沒好果子吃。所以,不管進行哪一項投資都要考慮清楚,安全第一,謹慎從事總是好的,先保住口袋裏的錢再想著去賺錢,胸有成竹再行動也不晚。

在邁向財富的道路上,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每一個想致富的年輕人都要在起步階段就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按照“三戒三宜”,把好舵,開好船,相信在三十歲之前,一定能達到財富夢想的彼岸!加油,你也行!

二十幾歲年輕人不可冒犯的12條投資“軍規”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聖人,沒有人不會犯錯,錯誤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在理財的時候,除了要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還要掌握正確的投資方法。

避免犯錯是投資成功的重要一步,即使看起來很小的錯誤都有可能對整體的投資回報造成極大的影響。特別要注意下麵這12條關於投資的“軍規”,並改正這些錯誤:

一、沒有投資策略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有一個規劃,小到油鹽醬醋,大到軍國大事,莫不如是。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都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投資策略,用來指導自己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目標。這個投資策略應考慮到投資期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的生活需求等。很多初學投資的年輕人對自己能達成的投資目標不清楚,或者定位過高。

二、投資於單個或幾個股票,不懂投資組合

投資於單個或幾個股票會增加風險的強度。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保證你買的彩票必然中獎,更何況是變幻莫測的股市呢?投資者應當投資一些由不同投資類別和投資風格構成的充分分散化的投資組合。當然,也不能單純地認為,分散就是投資品種的繁雜,而是指投資品種分散於股票和債券之間、不同的行業之間。

三、投股票而不是投公司

投資不是買彩票,中不了獎錢就沒了。投資更不是賭博,這不是一場非贏即輸的遊戲。投資的本義是讓你承擔一個合理的風險,為你相信有成長潛力的公司融資的一種手段。投資麵對的不是每天的股票價格的波動,而要分析公司和行業的基本麵。如果抱著賭博的心態,隻看市場走勢或者根據個人喜好購買股票,注定要失敗!

四、高了買

投資的基本原則是“低了買,高了賣”。許多投資者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表現這麼優秀的投資標的還會大漲的,認為過去表現好的投資將來也錯不了。其實,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在短期大幅的波動麵前,投資者很容易隨波逐流,追蹤熱門股票,不由自主地拋棄了先前的長期投資策略。要明白,我們要看的是一項投資的未來前景,而不僅僅是它過去的表現!

五、低了賣

聰明的投資者會意識到一隻股在高價的時候也許很難再現,從而果斷斬倉快速出手。很多被套的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等到降到最低的時候才不得不出手,居安思危,始終設有止損位才是重要的。

六、頻繁交易

頻繁交易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投資計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造成影響,還會擾亂投資市場。實踐證明,長期買入、持有的策略要遠遠勝於頻繁交易。年輕人心浮氣躁的毛病不改,吃虧上當的事常有。

七、依靠打探消息來投資

很多人在投資前都是通過一些媒體或者是親戚朋友的傳播“鼓動”才作出投資決定的,以後也一直相信這些“小道消息”,並以此作為唯一的信息來源。這種想法是很不合理的,你聽說了,別人也一定聽說了,當你投資的時候也許這個信息已經反映到股價之中去了。

所謂的“內幕消息”看起來能使投資快速增值,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一定要記住,建立與投資顧問的良好關係,和那些背後有研究分析師團隊支持的專業人士密切合作,才是真正的“內幕”。

八、過於關注管理費和交易成本的高低

既然想賺大錢,那些對投資有益或必須繳納的費用最好不要太小氣,你要知道,和你的投資相比,管理費微乎其微。還有,也不要對交易成本太放在心上,高瞻遠矚,想著賺大錢。

九、為了避稅而作出投資決策

國內投資市場目前還沒有資本利得稅,隻在國內投資的人暫時可以不用考慮這一條。

十、不切實際的預期

投資者最好對投資持有一個長期的觀點,並且不讓外部的因素影響你作出突然或重大的策略改變。這個預期不能太高,一旦市場回落注定要大失所望,影響你的理財規劃。

十一、在不具備基本投資知識的情況下開始投資項目。

什麼都不知道就匆匆上馬,看見別人賺錢了,你就去投資啊?所以,掌握一定的投資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沒譜的事,理財投資也是如此,錢說沒就沒了,你肯定不甘心!

十二、不了解自己真實的風險承受度

世界上沒有無風險的投資。有的投資者認為國債沒有風險,實際上從長期的角度看,國債麵臨的通脹風險是最大的。你能承受多大的風險,你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這些都要考慮清楚,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意願共同決定了投資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