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薪夫妻理財越理越窮的根在哪裏呢?——家用分配!
一般來說,現在的雙薪家庭,夫妻各自都有自己的“小金庫”,把“公領域”和“私領域”分得很清楚,但年紀不同,私領域的多寡也不相同。一般年長夫妻的私領域比較少,年輕夫妻的私領域相對較多,這是對婚姻關係缺乏信心的緣故。可是組建家庭需要各式開銷,所以才會出現兩個人都舍不得從口袋裏掏錢事情。
那怎麼才能找出合適的家用分配模式,避免越理越窮的事情出現呢?以前的家用分攤是“一方賺錢、一方管錢”的單一模式,現在的模式至少有6種,但是專家分析認為沒有一種是最合適的。每個家庭不同,理財的模式也不盡相同,而且還可以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家用分攤模式。下麵為你介紹這6種模式,以供參考:
模式1:一人全權支配
這種方式適合婚姻牢固的家庭。掌握財政大權的,不僅要有理財能力,更要有無私的精神,不能將資金和不動產都登記在自己名下,一旦出現問題,夫妻關係就很難長期維係。
模式2:高薪者提供部分家用
賺錢多的一方給固定家用,不夠的部分由賺錢少的貼補,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日常開銷穩定的家庭。但是賺錢多的最好不要大手大腳添購個人奢侈品。
模式3:高薪者負責所有家用
高薪者負責所有家用,妻子賺的薪水完全用在自己身上,適用薪水相差很懸殊的家庭。但是要注意:不能預先做好保障規劃,家庭財務會麵臨很大的風險。
模式4:設立公共家用賬戶
夫妻建立一個共同的賬戶。看起來最公平,但爭執也最多,比如太太想買一套新的梳妝台,用著更方便,應該屬於共同開銷,但先生認為以前的那個還能用,沒必要買新的,這隻是太太個人喜好,反對由共同賬戶支出。
模式5:各自負擔特定家用
各自負責某一方麵的開銷,比如先生交房貸,太太負責一般家用。適合所得相近,各自負責開銷的金額也相差不大的夫妻。否則,仍然會時起爭執。
模式6:各自負責理財目標
如先生負責短中期理財目標,太太負責長期理財目標,這種方式可讓家用爭執降到最低,夫妻協力、專款專用,但雙方都要有一定的理財能力。
通過這些家用分配的方式,也許你就會發現一些家庭理財的訣竅,如何避免理財越理越窮,如何理財才是最健康的呢?請參照上述6種情況,看看你的家庭是那一種,但不管是那一種模式,都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達成家庭和諧、夫妻共同理財的目標。
認知1:避免造成家庭財務風險
家用分攤,不能存有“將眼前賬單付清了事”的心態。一個家庭有兩個投資組合,潛藏著高風險。因為缺乏中長期的理財目標,賺多少、花多少,攢不下錢,沒有積蓄,很難應對財政危機。因此夫妻在家用分攤時,要關心對方的消費和投資狀況,避免財務風險的出現。相愛才走到一起,有什麼事不能好好商量呢?
認知2:發揮共同理財威力
討論家用分配前,應該先取得中長期理財目標的共識。要把短中期開銷降到最低,儲備財富,以長期任務為最重要目標,比如最沉重的房貸。
認知3:建立互信機製,夫妻理財模式可長可久
雖然現在二十幾歲離婚率挺高,為了財產出現的糾紛也不少,但隻要互相信任,完全可以一起攜手開創美好生活。結婚以後就像是開著一輛車上路,齊心協力,就能在油箱全滿的情況下,順利地達到目的地;否則就像油箱在不斷漏油,沒油了,生活也就中斷了。
既然結婚了,就要有共同生活的意識,不能處理好錢的問題,必然過的不是很開心,甚至走到離婚的地步。避免理財越理越窮,雙薪家庭理財——信任是關鍵!
投了保也不保險——解讀保險中的7大誤區
現在的保險業似乎有些混亂,從業人員更換頻繁,品種紛繁複雜,搞得人很頭疼,本來想去買保險,但又不知道買什麼,怎麼買,怕被忽悠,出了事又怕不賠償,很讓人費腦筋,所以幹脆就不買了。二十幾歲的人更是如此,認為自己身強體壯,不買保險也沒什麼。還有的人把保險當成收益性金融產品,以是否劃算來判斷一個保險的優劣。如果自己沒出事,沒得到理賠,就認為自己賠了,買了保險不劃算。
有這些想法的人,大多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風險觀念,或者說對風險的認識還不夠。沒有正確的投保意識,很容易踏入理財誤區,直接影響投保人的利益,甚至保了險也不保險。那麼保險有那些誤區呢?
誤區1隱瞞保險標的實情
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所以,在投保中故意隱瞞保險標的真實情況,想少交保費或出險後騙取保險金的投保者要注意了,隱瞞實情是不可能獲得理賠的!
誤區2不仔細看保險合同條款
據調查,有80%的投保人對保險內容不是很了解,大多數都是在保險代理人、營銷員或是親朋好友的“誘惑”下購買的。險種對自己到底合適不合適,完全不明白,稀裏糊塗就投了保。
誤區3保險險種越多越好
投保時貪大求多,不考慮自己的承受能力,也是很多投保人的通病。注意自己的經濟情況,不能看到哪個險種有潛力就去“瘋投”,尤其是需要十年、幾十年的交費的那些長期投資險種,很容易蒙受經濟損失。按需投保,按經濟能力投保才是正確的投保觀念。
誤區4重複保險是“雙保險”
保險法規定:“重複保險的保險金額和超過保險價值的,各保險人的賠償總額不能超過保險價值。”也就是說,不能在兩個保險公司投相同承保內容的險種,出險時,兩家保險公司理賠的保險金額各承擔一半。所以,雙保險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能得雙份理賠。
誤區5多保就能夠多得
本來你有10萬元的產業,可你要按50萬元投保,一旦出現經濟危機,是得不到相應賠償的。因為保險法規定,隻能在實際價值範圍內賠償責任。多保並不能多得,甚至會倒貼!
誤區6出了事故未能及時通知
小張的筆記本電腦被偷了,過了半個多月,才想起來自己還參加了家庭財產保險,於是就到保險公司提出索賠。但是,保險公司拒絕了他的要求。為什麼呢?保險公司是依據保險法規定辦事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險事故發生後,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後,應當在24小時內及時通知保險人,否則有權可以拒賠”。
誤區7保主險不保附加險
還有的投保人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選擇一兩個險種,差不多就行了。有了主險,應該沒什麼問題吧?實際上,誰也不能保證發生所投險種保險責任以外的事故,更不能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
消除對理財認識的誤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但二十幾歲的理財規劃,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風險,我們賠不起。社會的汪洋裏,大風大浪是常事,風險無處不在。雖然我們沒有能力預知、阻止風險的發生,但可以選擇保險去轉移、分散風險,以便發生損失時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補償。
基金投資不是高收益儲蓄
——如何躲避基金的風險二十幾歲的時候你了解什麼是基金嗎?我們中的大多數對基金這個概念還不是很了解,對基金也缺乏必要的認知,對基金投資存在一些誤解。
基金這種金融商品,是將不同人的錢放在一起讓專家們代為投資,再將投資得到利益分還給投資者。也就是說,你的500元錢買不起一張海爾的股票,如果再找5個和你一樣的人,就能買一張了。等海爾的股價上升,除去給基金運作者的手續費,剩下收入的金額就會平分給這6個人。簡單來說,這就是基金。
但是有很多人,不太明白基金投資的目的,往往把基金投資當做了儲蓄。有很多的投資者把原來用來養老防病的儲蓄存款全部用來購買基金,甚至從銀行貸款買基金,誤以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儲蓄。事實上,基金是一種有風險的證券投資,和幾乎沒有風險的儲蓄完全不同。有幾點是基金投資者必須要注意的:
高估基金投資收益
近兩年我國股市持續上漲,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了100%以上,還有不少的股票型基金回報率竟然超過200%。這就給投資者一種假象,把當前的火暴行情誤認為常態,誤認為購買基金包賺不賠,從而忽視了風險。
偏好買淨值低的基金
還有的投資者認為基金淨值高的產品,價格貴,上漲空間也小,還不如選那些淨值低的便宜基金來的合算。相信還有不少的年輕人非1元基金不買。其實,基金淨值和股票價格是不一樣的,基金淨值代表相應時點上基金資產的總市值扣除負債後的餘額,反映了單位基金資產的真實價值。買入時基金淨值的高低和投資基金收益的高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真正決定我們收益的是其持有期間基金的淨值增長率,這個淨值增長率主要是由市場情況和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能力所決定的,可以說和什麼“幾元基金”沒關係。
用炒股票的方式炒基金
還有一部分投資者把基金當股票一樣來炒,“低買高賣”以獲取短期收益,結果當然不是很好,頻繁地申購贖回很可能影響到基金的運作。基金投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基金投資者應該樹立長期投資的習慣和理念。
那又如何來防範基金投資的風險呢?
首先要認真學習基金投資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基金投資理念,然後根據自身風險的承受程度和個人偏好來選擇類別。風險偏好較高的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高風險基金,風險偏好較低的可以選擇投資保本基金、債券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
現在投資基金的類別很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我們要具備敏銳獨到的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理性投資。
幹任何事都是有風險的,何況有了風險才能回報,我們在投資的時候隨時要做好麵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力爭將風險降到最低,讓財富保值增值。三十歲眼看就要到了,有誌青年不開始你的理財規劃還等何時?選擇基金,也許是你最合適的方式。當然,更不要把基金當做儲蓄!
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莫入預期收益誤區
小劉開始也不懂投資,每個月老老實實地把錢存進銀行裏。直到有一天,他去存錢的時候發現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似乎很不錯,預期收益要比儲蓄高很多。於是,他就把剛到手還沒捂熱乎的工資買了外幣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