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存在誤區,但是也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對於現代人來說,理財投資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對於還行走在理財誤區之中,或理財策略過於激進的年輕朋友,這裏支幾招助你走出理財誤區。

招數一:理財要“常立誌”,製定目標並切實執行

人生各階段的生活重心不同,理財目標也不一樣。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財目標,其實都能夠推估未來需要多少資金來達成。首先應從切實可行的目標做起。在製定目標之前,應先檢視一下自己每月可節餘的錢,再選擇適當風險與報酬率的投資工具,並估算達到目標所花的時間,從短程目標做起。等達到此目標後,就可以製定較長期的理財目標。但重點是要切實執行,定期檢討成果並作調整。

不少人看到身邊的人投資致富,心生羨慕,但因為投資本金不夠,為了賺取更大的收益,開始舉債投資,但一旦對市場判斷不準,就會導致巨額虧損;或者是本來投資就有一定負債,想得到比負債利率更高的報酬率來翻本,卻事與願違。

招數2:多做功課,了解你的投資產品

借錢投資往往會影響投資決策,進而導致更多的負債。要知道儲蓄是理財投資之本,資金愈多,抗風險的能力愈高,才有機會獲取更高的報酬。然而,高報酬必定伴隨著高風險,如期貨雖可以小博大,但一旦方向看錯,虧損幅度也十分驚人。又如融資投資股票,若操作不順,不僅損失了資金,還要負擔融資的利息。更重要的是,無論進行哪種投資,投資人必須先了解想要投資工具的性質和合理報酬,再行投資。同時要多做功課,發生虧損後要多總結原因,如此才可能使投資理財成功。

常有所謂的理財專家告訴大眾,投資股票要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若是不明就裏,一味遵循,最後可能會變成理財傻瓜。

招數3:充分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理財專家由於可潛心研究各類理財市場,而且擁有較多的資源和工具,專業知識更為豐富,當然可以積極理財。但對一般人而言,更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家建議。各項投資都有風險,個性保守的人或是風險承受度低的退休人士,不應將大部分資金投入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中,特別是當專業知識與資訊不足時,更不能盲目冒險。因此,最好先了解自己的理財個性以及自己所處的人生理財階段,衡量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才能從眾多的理財專家建議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