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濟學的中心目的(1 / 1)

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當你所在小區的菜攤上西紅柿從2.20元/斤上漲到2.50元/斤時,全市所有菜市場的西紅柿都是2.50元/斤。這就是市場機製的奇妙作用。

諸如西紅柿的價格如何神速地統一起來的問題,讓人們不禁疑惑:所有這些活動是如何協調起來的?人們為什麼能以合理的方式完成紛繁複雜的社會分工?

經濟學的中心目標之一,就是解釋複雜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為什麼某些人做這些事,某些人做那些事?信息是如何在人群中交流的?決策又是如何作出的……這些問題涉及經濟的協調機製。不同的經濟社會有不同的協調機製,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體製。

其中一種協調機製是計劃經濟體製,即由一個集中的中央官員體係發布行政命令,指揮經濟的運行與協調。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決策都由中央計劃機構作出,每個居民和企業隻能執行上級的命令。這種協調機製通過垂直的等級體係傳達下去,各經濟主體按上級的指令進行經濟活動。計劃體製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是抑製了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二是很難對成千上萬種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作出正確的計劃,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三是政府官員權力過大,容易滋生腐敗與尋租行為。

另一種協調機製是市場經濟體製。它是在產權確定的條件下,由價格調節單個經濟主體的決策。它像一個非常精巧的機構,通過價格和市場體係,無意識地協調著生產者及消費者的活動,把千百萬個經濟主體的偏好和行為彙集在一起,很好地解決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些基本的經濟問題。在市場經濟體製下,資源會自動流向獲利最高的產業和產品,人們的逐利動機像雷達一樣敏銳。為了在競爭中獲利,生產者必然會選擇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把成本降到最低點。誰享有生產成果,誰獲得較多的收入,取決於誰掌握了較多的生產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稀缺程度。市場價格調節著商品的供求,而利潤與虧損是胡蘿卜加大棒,驅使企業有效率地生產出消費者合意的物品。

“看不見的手”這個比喻是現代經濟學的開山祖師亞當·斯密提出的,按照“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幾乎每一樣東西都存在相應的市場,市場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並共同決定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和交易數量的機製。市場通過它自身的內在邏輯體係,使得資源向最優化配置的方向流動。它通過價格和市場體係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

市場的運行具有它本身的特性,亞當·斯密將市場的運行規律歸結為“看不見的手”。他認為,當個體自私地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他就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實現公眾的最佳福利。而且在所有可以出現的結果中,這個是最好的。他在其經典著作《國富論》中,這樣寫道:“每一個人都力圖利用好他的資本,使其產出能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實際上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這樣做的時候,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他去實現另一種目標,這種目標並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東西。通過追逐個人利益,他經常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進社會利益所能夠得到的那一種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