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主動的投資援助計劃,在歐洲並未實現它真正的價值。相反,確受到西方媒體的肆意惡評。
會有中國恐懼症嗎
歐洲人希望從中國的投資計劃和主權財富基金中受益;
歐洲戰略希望從超級大國手中爭取到財政支持,預計中國是在這方麵受到了鼓舞。
對於上麵提到的例子,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已存在於中國和一些西方媒體及其公眾輿論間的一些誤解。
中國呈現給公眾輿論的形象,始終被一些媒體所誤導,像“收買歐洲的靈魂”、“中國就援助希臘一事討價還價”、“罪大惡極,非‘元’莫屬”、“中國,危險!”這些攻擊性言論深創了中國人民的心靈。
對於我們,深刻考慮一下在歐洲的結構性改革是否必須可能會是更加明智的。
當我們的社會深陷於有關“發展模式”的信任危機時,卻發現中國已雄踞於超級大國的地位。混淆這兩種情況的風險可能導致各類文明的衝突:媒體、外交、經濟和洲際文明。我們應該鼓勵一些更值得稱道的原則和正直的態度,而不是營造仇華的苦澀氛圍。
中國是替罪羊嗎
換句話說,崛起中的中國充當了替罪羊或成為西方國家轉移視線的犧牲品。這就是所謂的新聞自由的結果,正如一些社論家或西方媒體董事宣稱的那樣——“公平遊戲”。
盡管中國人都很愛國,但他們比我們更加玩世不恭……他們欣賞幽默,這也讓他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和2008年奧運會有關的西方報刊頭版或是一些近期的報道,並不親近中國人。當然,數天或數周後,這些可能已被人遺忘……但是更加小心謹慎的中國人,他們說自己並不能理解。中國公眾輿論的反映通過每日批量上交給你們的表格得以呈現,而這些信息是幾年來我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為什麼我們對其批評之聲一直如此強烈?
應該去中國走走,然後做到實話實說!
我們不允許有關他們的惡意言論在我們的媒體上泛濫!
我們絕不妖魔化其他國家!
這些經濟問題和騷亂是難免的……
他們有條件惡劣的監獄、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貧苦無依的可憐人……
在那裏人權不足,但西方國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難以理解為什麼媒體有如此言論?
在一些領域我們發展得很晚,但我們已在全力追趕!
其他國家也存在各自的難題。
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
中國人不能接受“中國威脅”論
超出了這些問題的本身,它是一個形式問題和對有關重大問題的一種簡單化模式。我們注意到:當法國反對幹預伊拉克時,美國媒體的頭版也對其進行了同樣的詆毀和惡意評論。總體來說,就是必須抵製法國!
就中國援助歐洲這方麵——其領導人是讚賞有加的——這就是“中國感知”的一些例子。它不再接受西方輿論心懷不軌的猜忌和對中國雙重目的的懷疑:
中國在歐洲投資,可能是為了維護他們的財務狀況,因為舊大陸(歐洲)是中國出口的最大市場,也是其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靠近歐盟,可能是因為其希望確保歐洲對人民幣的善意,從而繼續低估其貨幣,以保證大量出口;
幫助歐洲國家,對於中國是一個很難得機會,通過購買以歐元而非美元計價的資產,來實現中國投資的多樣化。
實質內容和辯論本身是令中國人很感興趣的,但形式和指責卻相當讓人頭疼。如果希望他們對待批評就像對待讚譽一樣開放大度——形式是最折磨人的,也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因為這種形式下他們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換言之,隨著合作夥伴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國的加入,一方麵是極為受歡迎的,因為她能協助其他國家共謀經濟的增長,但另一方麵她又總被西方輿論冠以“中國威脅”的惡名。為什麼某些人要混淆視聽呢?是確實無知嗎?這是一場很有意味的、開放式的辯論……
但中國公眾輿論是極為震驚的,正如他們的媒體定義這種戰略為歐洲的“雙重遊戲”:在他們的領導人看來,歐洲人似乎期望中國出麵幫助歐元區走出金融危機,但同時又憂慮其在歐洲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從而影響到歐洲其他國家。這僅是許多可供焦慮的原因之一,而事實上這種誤解的內在原因是更為複雜的。
為什麼雙方會有困惑與矛盾
整個中國都在推崇穩定而富有競爭力、和諧且雙贏的外交關係。對於他們,重要關係的建立主要基於真誠、時間,而絕非一時衝動……例如,中國人不喜歡幹涉其他國家的相關事務,同樣也不喜歡他們的合作夥伴改變立場、觀點,即使他們麵對重大課題或自己國家事務存在分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