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和高盧人是極為相像的。難道他們就不會效仿法國曆史進行革命嗎?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喜歡大餐、節日、快樂和和諧。他們也是隨機應變、運籌帷幄的,喜歡享受生活,而且能夠很好地適應多種環境。但在某些情況或衝突下,若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會特別容易生氣、發怒。這就說明了他們具備超級快速的反映能力,尤其當事情發展不盡如人意時!
中國期盼在較長的時間內擁有穩定而又真誠的合作夥伴,以便建立積極的關係。
在中國,我們親眼目睹了許多有關發展的爭論,同時媒體也變得越來越苛刻,對於許多國內、國際問題,指責聲不絕於耳。但中國人這樣做是由他們的文化、愛國之情決定的。他們絕不能忍受任何其他國家對其國內事務的幹預,對於言行一致之舉,他們是更為欣賞和推崇的。
盡管偉大的戰略家、設計者和投機的政客能夠使形勢發生積極變化,但中國人出於他的傳統文化考慮,不喜歡“丟麵子”,也不喜歡由“雙重形象”作為其國家的代言:當事情按其心意發展時,那他就是天使,而當事情委其心意時,則化身為可怕的魔鬼……同樣,他們也不喜歡多變的性情,那樣不利於和諧。
最後,因為中國人的集體精神,他們沒法理解同一國家的機構和媒體竟然表達出截然不同的觀點,這令他們很困惑、很矛盾。在他們看來,國家主席、城市市長和企業管理者應該共同捍衛同樣的立場和價值觀。他們觀點的根本區別說明了從社會最高層向社會最低端人群靠近。
歐洲國家已經習慣了辯論,而這有時會阻止他們快速采取行動,走向共同戰略。我們對“文化影響”的評估是遠不夠的,這些所謂的“文化影響”是我們在中國期間,就中西形象對比所了解到的……所設想的!
鼓吹中國威脅論
當這種言論彌漫時,整個中國公眾輿論一片嘩然,因為這是其文化、價值觀和自身情感所不能接受的。和整個社會各個階層展開交流或通過網絡、微博與中國的年輕人多接觸就已經足夠了解。
此外,這涉及到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對世界還有對中國發展的批評意見,其中包括官員、企業管理者、雇員、工人、學生、出租司機……
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了世界和本身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所麵臨的重大挑戰,而這些遠遠超出了我們能夠想象的。他們很好地了解了文化、曆史、哲學、西方的價值觀和外國新聞評論!……那就是他們對於中國的一些批評性言論會極為惱怒的原因。
然而中國領導人和他們的外交人士通過發言來平息公眾輿論,提倡開展一個更加務實的對話,以便更好地推動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和諧。
中國人常說:“不管怎樣,我們國家還有好多方麵需要改善、提高的,而不是幫助其他國家的同時還要遭受指責……”當然,這僅僅是一個例子,它並不能阻止中國更加開放,更多投資,更好地推行開放戰略。
中國的反映不動聲色地表明了中國人民首先對他們的國家感到無比的自豪,若她能在世界各地保持投資,如美國、非洲、歐洲、法國、德國等。此外,她渴望被傾聽、被重視,渴望已取得的進步和她的現狀能被理解被肯定……也期待成為被禮遇的對象!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贏得了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第一批挑戰。他們認同一個獨立自由的國家,同時也期望被尊重。
中國迄今還未能實現所有的目標,但如果他們已經適應了不同的經濟和文化製度,就不會再接受其他國家的教訓和羞辱了。
中國人已經深刻剖析了他們的曆史過程,包括與世界發生的所有聯係——過去的(或許很痛苦)、現在的和未來的。西方公眾輿論必須考慮這種新的形勢以及正在中國生成的新的心理狀態。
中國人經常說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現代化,還需要更有利的改革,說他們的發展目標尚未完全實現。所有這些都亟需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們知道自己需要追趕和彌補的還有很多,還需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來搞建設,而這些是許多西方國家用幾個世紀才完成的。但如果我們期盼與中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保持緊密合作,則需要我們重視中國民族文化的特有元素,就像對待其他國家的文化一樣。
在中國,如果批評是用一種溫婉、迂回的方式提出,則可以被很好地接受……中國人會告訴你,什麼都可以平等的談論,尤其某些方麵你有道理,那更不容質疑,對於一個從零開始的、如此廣闊的國家,需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以便更好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