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受到西方國家影響的國家悄然變換了陣營。美國和歐洲都不能越過中國獨自處理國際紛爭。中國在處理國際紛爭(如中東問題、巴以問題、兩伊問題、阿富汗問題和朝鮮問題等)時扮演著越來越積極的角色。
中國在美國與朝鮮間扮演的中間人角色和伊朗問題中的談判者角色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它在通常情況下都會有與西方國家不同的主張、分析和立場。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將會作為世界一流的參與者解決國際爭端問題。
在聯合國或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框架內,中國采取援助政策,並與世界所有國家發展了越來越活躍的合作和交流。
中國維和部隊:執行了許多維護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任務;
救援隊:在許多全球性自然災害中參與救援工作;
任務和使命:涉及社會、文化、糧食、經濟等多方麵問題;
參與和分擔:國際和中國的非政府組織(NGO)參與和幫助一些受地震或自然災害侵襲的國家進行重建。
在中歐關係方麵,中國很早就對歐洲及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產生濃厚的興趣。愈加壯大的歐盟對於中國來說是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和必須要麵對的政治經濟體。
一個統一的歐洲是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籌碼。中國需要組織結構嚴密的歐洲,而這片古老的大陸要繼續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歐盟使中國可以隻與一個“大參與者”對話,而不是費力地與不同歐洲國家在不同的規章和不同的戰略政策下交流。
歐盟對中國的重要性
歐洲聯盟的存在、重要的經濟地位、5億人口(世界第三)和統一的貨幣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歐盟是重要的戰略性政治經濟“一極”,同時也是平衡由美國掌控的世界秩序的重要集團。如果說美國模式以其無可挑剔的優勢和活力吸引著無數中國人向往,那麼,歐洲則為他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和中國更加相似的、多樣的、曆史底蘊深厚的、多文化的模式。
盡管中歐領導人間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中國和歐盟間的關係還是具有建設性的。
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法國。1964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這一舉動也絕不是其全球計劃中簡單的一筆。但中國人記得,在兩國親密關係發展的同時,一些合作關係卻進展不順利,就像2008年媒體報道的那樣。盡管如此,這個具有反抗精神、理想主義、不切實際的民族仍然讓中國人喜歡。
中國與法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像跟“歐洲發動機”德國一樣,促進了中歐間文化和經濟的良好關係。
出於對國土安全問題的敏感和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打擊,中國實行了一係列監視、警戒、抵抗和與它國合作的戰略。另一方麵,中國也注意到國內外一些與極端守舊勢力有關的問題。
中國采取措施進一步弘揚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如藝術、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健康醫療、語言和地區發展等,都是為了解決和諧發展等問題。
單就令西方不安的、已成為世界性地緣政治問題的國際影響來說,中國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威望。如今中國外交日益活躍。在與美國立場的對比日益公開化和直接化的同時,中國仍堅持與合作夥伴的對話交流政策,無論該國是富裕還是貧窮。
世界力量已經使美國和歐洲將目光投向亞洲和中國。美國和歐洲緩慢衰退的世界性影響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和影響世界事務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中國需要一個使其具有優勢地位的新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