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難以從頭細說,人類在這1000年中最根本的進步卻還是開始了對自己的反躬自省,正如已故的尼克鬆先生在展望21世紀時斷言的:“危險來自世界將為人類自身的力量摧毀--除非我們采取決定性的行動加以防範。”
不僅僅為了懷舊,我們怎能不回首1000年中的難忘瞬間呢?
親愛的朋友,這就是曆史。因為瞬間的難忘而使後人永誌不忘的曆史。
曆史永遠是現實的鏡子。
1000年前,世界人口是2.7億,平均壽命為30歲。也正是在1000年前,中國人使火藥完美並用於爆竹。
1026年,圭多發明音符--“多、來、米……”
1045年,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
1271年,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開始亞洲之旅。
14世紀初葉,文藝複興運動在意大利開始。
1347年,黑死病從亞洲蔓延到歐洲。
1455年,中國活字印刷術傳人西方,古登堡聖經開創活7印刷先例。
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問世。
1609年,伽利略用望遠鏡進行了首次天文觀察。
1620年,培根創立歸納推理法。
1637年,笛卡兒《方法論》問世。
1712年,紐科門研製出第一台實用蒸汽機。
1721年,巴赫完成《勃蘭登堡協奏曲》。
1760~1840年,英國產業革命。
1764年,奠劄特8歲寫出第一部交響曲。
1776年,美國宣告獨立。
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攻占巴士底獄。
1804年,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大舉向中國傾銷鴉片。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
1876年,電話誕生,貝爾獲電話專利。
19世紀80年代,是歐洲大國爭奪非洲的年代,整個非洲淪為殖民地……
這些記錄是掛一漏萬的,卻足以使今人從不同的角度發出深長的歎息了。
相對平靜的世界從此不再,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對於資源的掠奪和剝削已經開始演化成戰爭的硝煙彌漫。
火藥將要被原子彈取代。活字印刷很快麵臨淘汰的命運,電話之後又有了電腦和光纖……
可是也有不曾過時的。
巴赫、莫劄特及貝多芬的旋律,至今仍在神聖的音樂殿堂裏餘音繞梁。
從音符的發明到巴赫完成《勃蘭登堡協奏曲》,相隔695年;到莫劄特8歲寫出第一部交響曲,相隔739年;當貝多芬彈完《英雄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時,已經相距799年……
19世紀中葉,《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物種起源》相繼問世,馬克思、恩格斯和達爾文,這三個同時代的巨人,把科學與進化推向了如日東升的極致。20世紀的路燈有幾盞是他們點燃的。
20世紀初出現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使人類對世界認識又有了新的飛躍。
索緒爾的語言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則開始了對人類自身的艱難的探求。
我們當然更不能忘記發生於本世紀的、自有人類以來僅有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超過150次的局部戰爭。在這些戰爭中,至少有1.2億年輕的生命喪生於戰場。這個數字超過了1900年以前所有戰爭中死者的總和。
20世紀是日新月異的世紀。
20世紀又是創傷累累的世紀。
在這個世紀,人類開創了計算機時代,宇宙航行、太空行走,第一個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輕聲地對月球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對人類而言卻是邁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