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需要。
也是應運世界潮流的必然。
自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便把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人口增長已經得到了有效控製,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的長遠計劃中,並且製訂了相關的法律。
中國土地上的這些變化,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的。
中國人民希望成為合格的、優秀的地球村村民的願望以及行動,世人有目共睹。
當我們把國門打開,看到了真實的世界、世界也看見了真實的中國時,各自的驚訝自不待言。
因為有大的差別,才有大的驚訝。
確實西方發達國家太富了,相比之下,中國太窮了,物質生活在精美的現代包裝之下,首先打動了我們。
然後是高科技,借助科學技術,人幾乎已經無所不能,無往不勝。
確實,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祖傳的“天朝大國”的心態,如果不是這樣的衝擊,東方睡獅的覺醒大概還得假以時日。
我們不能不正視自己的落後。
我們不能不把學習發達國家的科技、管理、法製、市場經濟等成功的經驗,作為今日中國的當務之急。
如果把最初的衝擊比作是雷電交加的暴風驟雨,那麼震驚之後帶來的思索就如同涓涓小溪了,那是別一種綿長和深廣。
“東方睡獅”的最終醒來,並且發出仰天長嘯的,隻能是“東方睡獅”自己。
隻有當我們微笑著迎接外來文化,同時12億炎黃子孫又把民族的靈魂狀態成為真正嚴肅的思考對象時,我們的未來才是大有希望的。
我們的國家那麼大,人口那麼多,資源又是相對地貧困,我們隻能立足於自強自立,走自己的路。
西方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指出:“為了使世界人口6%的美國居民維持他們使人羨慕的消費水平,就需要耗費大約1/3的世界礦物資源年產量。”
這樣一個簡單明了而又殘酷無情的數據告訴人們:趕上或超過今天美國人的物質消費水平,那隻是可憐的美國夢。
與此同時,占世界人口不足20%的發達國家,消耗了地球上2/3的資源,製造了世界4/5的垃圾與汙染物。
這就告訴我們:富裕的成分是極其複雜的。
我們既不能一概拒絕,更不應一律追求。
富裕和美好生活並不是同義詞。
這個世界上更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10億人不得溫飽,每年有3000萬兒童死於營養不良,2000萬難民無家可歸。
從1992年6月裏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到《中國21世紀議程》文本定稿以來的兩年時間裏,發展中國家又有2500萬人因為貧困與疾病而死亡。在同樣的時間裏,全世界又流失了260億噸土壤,這些表土本來可以種植900萬噸糧食,使2億人免於挨餓。
地球是圓的,世界是不公平的。
我們必須麵對這樣的不公平,也不要指望在短時期內消除這種不公平。因為我們落後了。
我們已經喪失了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容量。
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再重複先汙染後治理的傳統工業化道路。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行,對中國來說,無論是思維方式抑或經濟模式都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我們正在把近期與遠期的發展目標相結合。
我們正從中國幾十年的資源消耗型經濟,通過調整布局、技術改造、清潔生產使之成為資源節約、汙染減少的技術導向型經濟的持續發展。
實現這個轉變的過程是艱難而浩繁的。
要讓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12億中國人所了解、所熱愛,並由此出發導致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從而成為12億人的共同行動,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