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雲:“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天6節氣,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萬物之收而“收”。中醫學認為,秋天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之陽氣,凡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調攝,皆不能違背“養收”這一原則。
另外,中醫學還認為,秋天燥氣當令,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幹”,津液既耗,必然一派“燥象”,氣候無論溫涼,總是以皮膚幹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因此,秋天養生還應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調攝養生,護陰潤燥,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一、秋天的氣候特征與中醫保健的總體要求
對於秋天自然界的變化,《素問?四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這說明秋天三個月,風急天高,天行肅殺之令。因此,秋冬養生的總原則是“秋冬養陰”。隻有順應了秋天時令的特點,人體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1、秋天氣候的總體特征
日照、氣溫、濕度、降水量和風是秋天的主要氣候因素。現以江蘇為例加以說明。
9月中旬以後,北方第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南下,江蘇各地便開始進入秋天。秋天,是冬天風和夏天風的過渡季節。冬天風幹燥寒冷;夏天風溫熱潮潤。每年秋天,冬天風形成後南下而取代夏天風,但這要有個過程,是從近地麵的大氣層逐步推進的,持續時間較長,反反複複形成“拉鋸戰”。冬天風的風勢遠比夏天風強勁,最終取代夏天風,為期一般50~60天,天氣少變,比較穩定,與春天一樣的宜人,但不是一點波動也沒有,也有“不好”的天氣。
正常情況下,入秋以後,近地麵的大氣層會在冬天風帶來的冷氣流控製之下,在長江下遊地區形成一個低高壓,大氣層則為上暖下冷,呈現穩定狀態。此期間天氣很少變化,形成風力微弱,陽光燦爛,秋高氣爽的天氣對人體有利。可惜這種宜人天氣時間不長,以南京來說,秋天的天數隻有60天,春天為65天,而夏、冬天則分別為115天和125天。
也有些年份入秋以後,夏天風尚未撤退而冬天風風勢已強,冷氣流頻頻南下。在這冷暖氣流相互爭雄激蕩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秋風秋雨”的天氣,此時若有台風侵襲(這是難免的),就會出現秋雨連綿的壞天氣,有時可長達10多天。此時,人體大腦中的鬆果腺(體)因缺乏光照的刺激而分泌不正常,這個全身惟一分泌控製人的情緒的褪色激素的器官,由於失去光線的抑製而分泌增多,使人們的情緒抑鬱、低落而生愁思,加上外界景色蕭瑟、落葉滿階、紅襲翠減,使人觸景生情,更增愁思。這種壞天氣稱為“秋黃梅”,幾年就會出現一次(出現概率為10年2~3次)。
此外,夏秋之交的台風侵襲也是江蘇各地的主要天氣過程。大多數年份它會出現2~3次,有的年份可達4次,而有的年份也可能沒有台風侵襲。台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對農作物、牲畜和人體均有害。但台風帶來的風和雨也有調節盛夏的炎熱,緩和伏旱和秋旱的作用。
影響江蘇氣候的大氣環流因素與我國東部沿海各省一樣,是季風環流。我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東部沿海各省是世界上季風盛行之地。冬天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的偏北風,氣候寒冷幹燥;夏天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麵的偏南風,氣候炎熱多雨。
秋天時這兩種風相互轉換,也會出現寒冷幹燥,或炎熱多雨的“壞天氣”。
2、秋天6節氣的氣候特征秋天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秋天六節氣陽光和煦,氣溫漸降。碩果累累,萬物成熟,氣候幹燥,進入由熱轉寒的過渡階段。
(1)立秋立秋在每年陽曆8月7日或8日。立秋,預示著秋天的到來,秋是肅殺的季節。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
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天的。
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
(2)處暑處暑在每年陽曆8月23日或24日。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
(3)白露白露在每年陽曆9月7日或8日。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從這一天起,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