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聞、問、切體質判定法(1 / 2)

中醫診斷,講究的是望、聞、問、切,《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中有這樣的敘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對於體質的判斷,中醫上也可根據這四點來進行,下麵就簡單介紹一下中醫體質判定法——望、聞、問、切。

一、望診

1.望診形體、麵色

形體肥胖,但隻是超重,並未達到肥胖標準;肌肉結實,行動靈活,通常可望診為平和、濕熱、痰濕體質,氣虛不明顯。

形體肥胖,懶散,動作不靈敏,有氣無力、倦怠,多為痰濕間夾陽虛或氣虛體質。

形體消瘦,體重沒有達到標準,皮下脂肪比較少,可以判斷為虛性體質;如果瘦弱,而且肌肉鬆軟,麵色枯黃,說話時氣力虧虛,聲音低怯,多屬於氣虛體質;如果身形消瘦卻肌肉結實,動作靈敏,精力旺盛,則多屬於陰虛內熱體質。

形體幹瘦,麵色、口唇發暗,舌質黑紫,皮膚幹燥缺水,多屬於血瘀體質;反應遲鈍,麵目表情單一、呆滯,多屬於痰濕體質;精神抑鬱、消沉,多屬於氣虛、陽虛體質;情緒波動較大,並且容易興奮、躁動,多因體內有熱壽,多為濕熱、陰虛內熱、陽虛上熱下寒等體質;經常悶悶不樂,處於鬱悶狀態,多屬於氣鬱、血瘀體質。

敏感多疑,經常心神不定、焦慮不安、愛鑽牛角尖者,多為虛性體質;麵色萎黃,並且黃而沒有光澤、血色,為血虛;膚色發黃,並且愛出油,多屬於濕熱體質;麵色和唇色發暗,經前、失眠時經常出現黑眼圈,多屬於血瘀體質;麵色蒼白,甚至毫無血色、光澤,多屬於陽虛體質。

2.望診舌質

舌頭淡紅而潤澤,說明體內寒熱均勻;舌麵上的舌苔薄白、清靜,則為體質平和之象;舌苔過白,滑並且濕潤,說明體寒;舌苔粗糙,或者舌厚、發黃、滯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舌苔經常厚而不退,說明體內有濕熱或痰濕;沒有舌苔,多為陰虛;舌頭赤紅無苔,說明內熱過高;舌體暗紫,或舌上有瘀斑瘀點,多屬血瘀體質;舌體邊緣經常出現牙齒痕印,多屬於氣虛體質。

舌體胖大,淡而嫩,舌質柔軟,多屬於陽虛或氣虛;舌體瘦小、色淡、萎軟,多是氣血雙虛;舌體小、紅,舌苔少,多屬於陰虛或內熱體質;舌體胖大而紅,多屬熱性體質;整個舌頭明顯腫脹,舌尖發紅,吃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咬到舌頭,多是飲食過熱或過多導致的身體內濕熱過剩。

3.望診目

目光炯炯有神,多為熱性或平和體質;目光無神,多為氣虛、血虛、陽虛體質;眼角膜上經常出現脂肪沉澱,或常年出現細小的血絲,眼球渾濁,多為血瘀、痰濕、濕熱體質。

二、聞診

說話聲音洪亮,底氣和中氣十足,多屬於痰濕或平和體質;出汗時,汗味、體味較大,多屬於痰濕或濕熱體質;有口氣,多是有內熱、積滯,痰濕、濕熱、陰虛內熱、上熱下寒等也會導致口氣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