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書店出現了一本暢銷書《蘇菲的世界》。如果隻看名字,有人會以為是一本小說,有人會以為是一本遊記。拿出來一讀,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哲學的書怎麼可能會成為暢銷書呢?哲學是一個多麼可怕,多麼晦澀的名詞啊?有那麼多人願意讀哲學嗎?
哲學到底是什麼?我們了解哲學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我們不妨先講兩個故事。
台灣大學哲學係的教授傅佩榮,多年來寫了很多的書,擔負著向大家通俗易懂地講述哲學的任務。他講過一個關於笛卡兒的趣聞。笛卡兒是17世紀法國傑出的哲學家,是現代哲學之父。一般來說,即使從來沒接觸過哲學的人,不知道笛卡兒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也應該知道他說過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現在簡直就像是一句通用的廣告詞了。傅教授的故事是這樣的:他有一次坐車經過一條街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個小招牌,上麵寫著“笛卡兒餐廳”五個字。教授就想:這會不會是一家法國餐廳,用哲人的雅號來做招牌?還是一家具有哲學風味的餐廳,裏麵掛滿了哲人的畫像,氣氛雅致。教授還想到了中世紀歐洲的一句格言:先吃飯,再談哲學。是不是在這裏吃飯,會有暢談哲學的機會呢。於是教授下了車,要進去看看,“頓時不知所雲”。原來這隻是一家專賣“豬腳”的餐館,因為“豬腳”的閩南語發音和“笛卡兒”很相近,所以把哲學家的大名用來做了招牌,招徠生意之餘還可以沾染一些文化氣息。這真是讓教授啼笑皆非,原來笛卡兒在商家眼中,隻是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他說過些什麼做過些什麼地位如何,其實都不相幹。
相似的事情我也遇到過。複旦大學附近有一條小街,街上有很多書店和咖啡廳。借著複旦的福地,讓人感覺很有文化氣息的樣子。我在街上發現一家咖啡廳,名叫“海德格爾”。我也和教授一樣,心想會不會是複旦大學的哲學圈子裏的人常來聚會的地方呢?於是我也好奇地進去看看,咖啡廳裏沒什麼特別,但是果然有很多書。走過去看看吧,沒有一本是海德格爾寫的,或者與海德格爾相關的,而是相去甚遠。這裏的書都是時裝啊,明星啊,星座啊,諸如此類吧。哲學圈子的人應該也不必相聚在這裏吧,咖啡店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可能也隻是因為海德格爾還算是一個叫得比較順的外國名字而已吧。
這樣的故事可能並不好笑。在哲學教授看來,更是有些傷感和無可奈何。但是,這能怪讀者不主動接近嗎?一向高高在上的哲學,不是總一副拒人千裏之外的傲慢嗎?記得有人曾經給我講過一本小說,名字想不起來了,但是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卻久久無法忘懷。這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大隱隱於市,苦讀哲學家斯賓諾沙的著作,希望從中找到人生最終的快樂和幸福。但是,最終畢竟“道行”不夠,被男歡女愛的誘惑所牽引而遠離了哲學。最後,當他每每懷念起自己苦讀哲學的“純粹”生活時,不禁感慨道:“神聖的斯賓諾沙,請原諒我,我成了一個傻瓜。”主人公的迂腐讓人不禁啞然失笑,口口聲聲要去追求超凡脫俗的哲學,一言一行都要與世人拉開距離。但是,我們也不禁要問:這樣理解的哲學就是真正的、純粹的哲學嗎?哲學一定要遠離俗人的生活嗎?那麼當年的蘇格拉底為什麼還要跑到市場裏、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和人談話,去求得智慧呢?哲學為什麼不能成為每個人生活和智慧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