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1 / 1)

所以,傅教授做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研究哲學的同時,也寫一些讓大家都能讀的哲學書。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使得哲學庸俗化了,女王本來就隻應該住在宮殿裏。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哲學史上有康德這樣精妙高深的範疇體係,也有像尼采那樣用詩一樣的語言寫作的哲學家;既有德國人追求的純粹的形而上學,也有中國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哲學。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讓哲學在擁有陽春白雪的莊嚴的同時,也擁有下裏巴人的平易呢?

我們接著再來說什麼是哲學。

有人把哲學看做是詭辯術,“把‘哲’字拆開,是‘折’字和‘口’字”,於是,他們就說:“哲學就是一張嘴(口)翻來翻去(折)地講”,剛剛才有人說這是白的,馬上就有人反駁說其實白就是黑,黑也就是白;才有人說那是圓的,又有人跳出來說那其實是方的。說了半天,就看到有人不停在爭辯,到底是黑是白、是方是圓,卻始終弄不清楚。哲學不過就是這樣的詭辯而已。

也有人把哲學看做是“玄學”。玄而又玄,看不清道不明,不知所謂的名詞,不知其所已然的論證。

然而,你相信人類發展了幾千年的學問會是這樣的詭辯之學嗎?你相信啟蒙了人類智慧的,竟然是一種玄虛之學嗎?那豈不是對人類智慧最大的諷刺?真正的哲學到底是什麼呢?

前言

哲學的英文單詞是Philosophy,來自於希臘語。“philo”是“愛”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愛智慧”。所以,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是一種教人如何能智慧起來的學問。哲學是愛智之學。

人類最初擁有的文化形態是宗教。剛剛脫離蒙昧的偉大的原始祖先們,萬分辛勤地勞作著,偶爾仰望星空,俯視大地,麵對同伴和敵人,對自己所處的這個空間產生了無窮的問號。為了解答疑問,他們選擇了講故事的形式。於是,人類有了神話。神話是關於一些神的故事,有些民族的神生活在人們中間,有些民族的神則高高在上。但是,他們的故事,向當時的人們完滿地解釋了為何生命是這番麵貌、為何自然可以如此運作這樣的問題。

人類的智慧在增長,大家開始不再滿足於講故事的形式。於是,哲學從宗教和神話之中脫胎而出。哲學家發現,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話,但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有哲學。同時,哲學家還發現,約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有三個文明古國孕育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而且,這三個民族的哲學都影響人類數千年,未曾中斷,直至今天。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這個時代稱之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三個民族就是古希臘、古印度和古代中國。以後人類文化的發展,無論是古代、近代、現代還是後現代,主題始終離不開“軸心時代”的基調。中國人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意思。

“軸心文化”時代,在愛琴海、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哲學正在誕生和繁榮;在恒河水旁,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佛教典籍層出不窮;在黃河、長江流域,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不休。彪炳史冊的哲人,名留千古的學問,在這個時代不斷地湧現。真可惜,當時的交通和溝通條件有限,哲學家們很難接觸到另外一個文化軸心裏的哲學。不然,思想之間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必然能給人類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化烙印。

幸運的是,我們今天足不出戶,就能看到所有所有哲人深邃而豐富的思想。就像房龍的小說,我們不妨假設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樣,一一去探訪這些哲學家。看看他們的人生,聽聽他們的故事,品品他們的哲學,看看這些人到底是迂腐還是可愛,是枯燥還是另有一番情趣。我們希望用不那麼艱澀的語言,帶你讀一讀各個時代留給我們的思想精華。

現在就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