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大腦”的半個人,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嗎?
人,不再是落入人間的精靈,而是被拋落人間的棄兒,無依無靠,無家可歸。這是人生的困頓,哲學家的“憂天”,不是要打落人類生存的希望。相反,哲學家要警醒“醉生夢死”著的人們,起來找到自己的路。
海德格爾:人是“被拋”的一顆沙子
海德格爾的哲學人生
如果說叔本華和尼采是哲學從近代步入現代的轉折,那麼海德格爾就是由現代跨向後現代的橋梁。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出生在德國巴登州梅斯基爾希的一個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會學校裏讀書。17歲的時候,從一個神父那裏借到了一本討論亞裏士多德論“存在”的書,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海德格爾對哲學思考發生了興趣,尤其是這個“存在”之中的奧妙,讓他神往不已。“存在(Being)”,這個詞在西方思想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令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為之思殫力竭,從這本書開始,海德格爾為“存在”苦苦追問了一生。
1909年,海德格爾進入培養了眾多哲學家的弗萊堡大學,先學了兩年神學,後來放棄神學專攻哲學。後來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並取得了哲學講師的資格。在這一段的求學經曆中,海德格爾始終都沒放棄對這個“存在”的研究。1923-1928年,海德格爾在馬堡大學教書,講授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哲學家的著作,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就把這些人的問題轉變為關於“存在”的問題。1927年,為晉升教授職稱,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的第一部。據說,當這本書送到教育部審查時,部長的評語是“不合格”。但就是這樣一本被官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書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也正是憑借著《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得以躋身於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列。1928年,著名的哲學家,“現象學”的先驅者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回到了弗萊堡,接替胡塞爾,任弗萊堡哲學講座教授,直到退休。
作為一個學者,海德格爾的生活十分平淡,除了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工作以外,他很少參加社會的活動,即使是在他成為著名的哲學家也是這樣。1933年初,即在希特勒上台後不久,海德格爾曾公開宣誓支持納粹政權並加入了納粹黨,同年就在納粹當局確認下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在職期間他也發表過吹捧納粹政權的言論,甚至把希特勒當做德意誌民族的“救星”,號召學生們向他效忠。海德格爾與德國法西斯的這一段曖昧關係,使得他在學術界中一直受到強烈的譴責,1945-1951年期間,在希特勒政權覆滅以後,法國占領軍當局曾經禁止他授課。海德格爾與納粹黨之間的聯係,在西方哲學界和新聞界多次成為熱門話題。有人因此而攻擊他的哲學,也有的人提出海德格爾並不是一個極端的法西斯分子,並提出證據說,海德格爾對納粹黨的反猶政策有過堅強的抵製,也保護過受迫害的教師。而且,他在上任校長僅個月以後就被迫辭職。從此以後,海德格爾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教學和研究工作當中去,與納粹黨不再有直接的政治牽連,甚至還受到了迫害。
盡管海德格爾參與納粹運動是他人生中的無法抹殺的汙點,但這和他的哲學沒有關係。他的思想早在納粹當政前就已經形成,納粹覆滅後他的哲學並沒有很大的改變。後來的反納粹的存在主義者也能從海德格爾的著作中受到啟發。人們也以寬容和欣賞的態度對待海德格爾和他的哲學,看來,人們也明白到,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的政治立場有更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