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物質欲望的膨脹,整個世界都成了被物質和利益驅動的世界,大眾傳媒也不例外。廣播和電視追求的不再是藝術或者社會道德的價值,而是更高的收聽(視)率。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廣播和電視就更多地迎合了大眾的口味而更多地宣揚了物質享受的內容。馬爾庫塞就曾經就他的時代所觀察到的現象分析道,廣播和電視每天都傳播一些迎合民眾的內容,慢慢地,這些關於享受的內容又進一步地強化了人們的思想。在這一個過程之中,人的本能衝動並沒有得到滿足,但是人卻得到了滿足欲望的虛偽形式。當人滿足於這種虛偽的滿足,而不去作更高的追求時,人又被這種“藝術”的形式控製住了。
馬爾庫塞認為,由於這種物質文明的控製,現代的工業文明社會就從物質--精神雙向追求的雙向度社會變成了隻有物質追求的單向度社會。從前的人,是有著雙向追求的人;但是現在,人們隻有物質滿足,精神卻難以得到發展的空間。人變成和物一樣,成了物質的奴役,沒有了精神上進取的熱情。
人,成了物質的單向度人;人,成了精神缺失的人。原來有著豐富完整人性的人,一不小心,變成了半個人!
那麼單向度的人,怎樣才能從物質的控製中解放出來呢?這就是馬爾庫塞另一本著作的內容了。
《愛欲與文明》:人的解放就是愛欲的解放
這本暢談人的解放的著作就是《愛欲與文明》。
《愛欲與文明》是馬爾庫塞50年代以後的著作,他就是在這本著作裏,暢談了他綜合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新鮮思想。弗洛伊德的哲學我們已經談過了,馬克思的思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熟悉的。但是,很少會有人想到這兩者之間會有怎樣的聯係。我們不妨來看看馬爾庫塞怎麼說。
弗洛伊德講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中心。按照弗洛伊德的原義,性本能不僅僅是指人出於生殖本能而進行的性交活動,或者對異性的肉欲追求。他認為這個意義上的性本能隻是從肉體的角度來談的;性本能作為人的本質,從意識的角度來看,還是人們追求快樂的一種屬性。馬爾庫塞根據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把弗洛伊德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他給性本能起了一個更“浪漫”的名字,叫做“愛欲”,愛欲不僅僅是精神和心理活動的中心,在他看來,愛欲升華為人的本質。
在人的所有愛欲活動中,勞動是最基本的愛欲活動。這裏,馬爾庫塞開始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對接工作。為什麼勞動會成為一種愛欲的活動呢?馬爾庫塞解釋說,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勞動,應該是人的器官的自由的消遣。勞動“為大規模地發泄愛欲構成的衝動”提供一個渠道。因此,人在勞動之中是最能體現釋放人性本質的。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是人的本質。因此,人必須通過勞動才能解放自己。馬爾庫塞繼續對接的工作,他說,人的解放,就是愛欲的解放。愛欲的解放核心就在於勞動的解放。要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使人所有的活動“愛欲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勞動“愛欲化”。勞動的“愛欲化”也就是勞動的解放了。
那麼,勞動如何“愛欲化”呢?馬爾庫塞說“愛欲”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性欲,對於社會或者人類整體來說,愛欲意味著一種內在的“凝集力”,“團結力”和“約束力”。因此,愛欲和社會道德之間並不會產生根本的矛盾。“物質生產資料的貧乏”和愛欲的壓抑也沒有必然的聯係,相反,人們完全可以把解決物質貧乏的生產變成一種愛欲的活動。這樣,勞動不僅僅為解決貧困創造了物質財富,也為愛欲的發泄提供了機會。
但是,為什麼社會常常無法給人們提供這種“勞動愛欲化”的條件呢?馬爾庫塞說,造成愛欲在文明社會中遭受壓抑的原因,在於部分的既得利益所有者(也就是馬克思說的統治階級)在組織勞動的時候,為了維係自身的利益,千方百計地壓抑人們的愛欲。因此,在他看來,愛欲壓抑的根源在於“統治利益”,很自然地,人們要找到“愛欲解放”的鑰匙,就要推翻統治利益。這樣,馬克思和弗洛伊德就水到渠成地統一了起來。
馬爾庫塞也承認,如果社會經濟十分貧困,那麼“統治利益”對愛欲實行一定控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經濟上的貧困已經得到了解決,像我們今天物質發達的社會一樣,這種對愛欲的社會壓抑就應該取消。人的解放就是要從社會的壓抑之中解脫出來,得到人的自然的、本能的解放。
愛欲的解放,就能讓“半個人”重新恢複豐富完整的人性。